pg_0001
17
2012年1月
一貫道清修人員的開展與願
景
〈以慈興講堂為例 〉
.
◎
蔡錦麗點傳師
(接上期)
第四節 清修人員的開展與願景
一、清修與單身貴族有何不同
立 定 清 修 的 人 員 畢 竟 與 單 身 貴
族是大不相同,正如同為信仰而吃素
與為健康而吃素一樣,亦是大大的不
同。單身貴族選擇不結婚,其因素有
很多種:
1.碰不到真正適合的對象,故寧可孑
然一身。
2.看到親友中有太多婚姻不美滿的例
子而畏懼。
3 . 不想 讓 自 己受 到 束縛 或 不 想做 家
事 , 譬 如 燒 飯 、洗 衣 、 生 兒 、 育
兒……等等。
4 . 為了 某 種 事情 ( 如學 業 或 家庭 經
濟)而耽誤終身大事。
5.適婚年齡的女性多於適婚年齡的男
性,故對某些女性而言,已有延後
甚或完全打消結婚的念頭。
6.女權運動的興起,因女性的選擇增
多,對婚姻的取捨及變通的辦法也
增加了。
7.態度的改變,不再視婚姻生活是人
生的唯一途徑。
清修則不是,清修如同佛教的出
家眾一樣,一貫弟子若有打算捨身辦
道,全身、心奉獻道場,清拖累(即
家務、俗務),終身不娶、不嫁,並
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不為自己求安
樂,那才可稱謂為清修。
二、清修的必備條件
清修的必備條件有:
1.正視自己要走的生涯規劃,不是為
了逃避某些事情而決定清修。
2.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不羨鴛鴦只羨
仙,看到別人出雙入對不為所動,
將來看到天倫樂的畫面,亦不起羨
慕與自艾自憐的心情。
pg_0002
基礎雜誌277期
18
特 稿
Particular Draft Field
3.身心健全。生理的調適則影響心理
的 情 緒 , 故 身 心必 須 保 養 使 其 健
全,才不致至更年期時產生情緒不
穩、鑽牛角尖,令長者不知所措,
且給後起之秀不良的示範。否則屆
時騎虎難下,使其抑鬱終身。
4.最重要的是要有宏觀的願景與任勞
任 怨 的 開 展 。 宏觀 的 目 標 使 人 勇
往直前、終身打拼,讓身忙心就不
忙;任勞任怨使人承受得起多方的
挫折與考驗,更能有越挫越勇、不
退轉的毅力。
5.要有清修團體,如叢林般的清規與
護持。看那叢林的樹木,每棵均長
得又高又直,故團體的生活能培養
團隊精神,互助互重。團體有團體
的公約,才不致讓自己因太過自由
而懶散,太過方便而隨便。且培養
其隨遇而安、處處為家、方便為門
的適應力。
6.要有精進勇猛的心,精進好學方能調
適不斷升起的前念、今念、後念,
讓不良的驕狂、嫉妒、邪念……等
等,能轉化為正念、正思維。
三、清修的開展與願景
人沒有願景則不知何去何從;人
沒有開展的心則將隨波逐流,尤其是
清修。試問有家庭的人為誰打拼?為
誰忙?為父老、為妻兒,真是為誰辛
苦為誰忙!然而畢竟到頭來還是有完
成世代相傳;將來子女若有孝心,還
能行孝。
而清修的開展更加廣泛,不是如
世俗般的過一輩子,而是將自己獻給
大家庭,獻給天下蒼生。清修更是一
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員。
因此清修的開展將學習觀音菩薩的大
慈大悲,「慈」者予人快樂;「悲」
者拔人之苦,視天下所有的孩子如自
己 子 女 般 的 關愛 與 教 養 。 且要 具 備
「 哪 裡 有 需 要, 哪 裡 就 有 我」 的 精
神,並去做需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做
喜歡做的事。
四、開展與願景的必備條件是:
甲、要博學多聞、時時吸收新知、充
實內在涵養。
乙、開展的過程中要有毅力,突破萬
難的決心與遠大的願景。
例一 :民 國8 9年 (2 00 0 )慈 興開
展「社區親子讀經班」,清修人員幾
乎是每個人或兩個人負責一個點,在
負責中其博學多聞才能攝受參加的社
會青年;其吸收新知方能因應時代需
求,多元且活潑地帶動兒童讀經班。
而 在 開 展 中 遇到 人 事 困 難 時, 則 能
有其人際溝通的能力;遇到經費短缺
時,則能有開源節流的規劃,才能讓
pg_0003
19
2012年1月
路越走越寬廣。
例二:民國90年(2001)開展「慈
興經典學園」,能正視自己的專才,
適 才 適 用 ,加 以 充 實 學 識與 專 業 知
識 。 如 林 阿緣 、 王 紀 幃 、鄭 楚 縈 、
何宜蓁等學長,則專攻於幼教教師的
學養。何寶惜學長則致力於廚技的開
展,讓自己在廚藝上有立足之地;張
文馨則負責交通網,並把小型車、大
客車駕照都取得,以便讓自己有一技
之長,能己立而後立人。陳金菌則負
起慈興講堂的公關與總務的責任,使
自己隨時把握每個開展的機會。
第五節 清修家人的觀念與光榮
一、早期父母對不結婚的觀念
以 前 的 佛 教 , 家 有 出 家 眾 , 全
身 、 心 奉 獻眾 生 , 家 人 是否 與 有 榮
焉?直至今日,一貫道在台灣僅僅數
十年,卻能如此宏展,真令人嘆為觀
止。然而宏展後的人才培訓與安頓,
更是一個大工程與刻不容緩的事,尤
其是清修人員,其家人是如何看待這
件事?又如何接受家中有一位清修或
兩位清修子女?而家中出了清修子女
是否有全力支援?是否與有榮焉?
台 灣 早 期 有 家 中 不 能 供 奉 姑 婆
的觀念,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便成
仇,再加上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
擔心子女將來無所安頓與依靠。故子
女男婚女嫁、成家立業,父母總算完
成了一樁事。若子女超過適婚年齡依
然沒有對象或待字閨中,做父母的心
中總會有一些的遺憾,縱然知道婚姻
是可遇不可求。
直至西風東漸,人們的觀念隨著
年代不斷改變,從60年代至70與80年
代,抱持單身主義者越來越盛,進而
出現試婚或同居的不良現象。為什麼
會有如此的情形?原因出自人人崇尚
自由、人心開放,稍一不順遂、不如
意,一紙結婚證書已無法圈住彼此的
心,致使離婚率越來越高,家庭的問
題也越來越多了。
根據 內 政 部公 佈 的 數據 , 2 00 4
年台灣一共有131,453對新人結婚,
62,796對舊人離婚。幾乎將近「兩對
結婚就有一對離婚」的比例,這數據
看起來相當可怕。
在離婚率高且越來越多人晚婚,
不婚者逐日增加的年代裡,民國75年
(1986)起,許多身為父母者只好無奈
地、不得不接受家中有子女晚婚或甚至
不婚。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若有碰
到同病相憐的家庭,當父母的即會互相
抒發、吐吐苦水,大呼父母難為,頗有
內心無法排除的隱憂。
直到 8 5年 (1 9 96 ) 時, 放眼 看
pg_0004
基礎雜誌277期
20
特 稿
Particular Draft Field
去,遠房的親戚、鄰近的鄉親在閒談
中 , 總 會 發現 遠 房 阿 姨 的兩 個 兒 子
與一個女兒至今三、四十歲了尚未結
婚;鄰近的林伯伯家有一個女兒沒出
嫁……。未娶、未嫁者日眾,於是當
這些不婚者的父母偶而碰在一起時,
再也不像75年(1986)時那麼憂心,
反而大談時代的產物。時代的進步、
女權的高漲,使更多女性崇尚自由,
不被婚姻束縛的新觀念,也帶來了許
多的家庭危機。
人 們 對 世 代 相 傳 、 養 兒 防 老 的
觀念已逐漸淡薄,較能接受不結婚的
觀念了。就在這個時候,一貫道的清
修人員逐漸興起,時而傳來某個道場
的清修人員逐日增加,且越來越年輕
化。可見清修的崇高與神聖,不是盲
目的選擇,而是有智慧者與有價值觀
者的抉擇。
二、清修家人的光榮
要 讓 清 修 的 家 人 對 家 中 有 清 修
人員感到光榮,重要的是使家中父母
安心,且了解清修人員所辦的神聖使
命。以慈興講堂為例:
訪談一、對象何寶惜前賢:
問:
請問何前賢,您什麼時候決定清
修?決定清修後父母贊成嗎?
答:
什 麼 時 候 決 定 清 修 已 忘 了 , 不
過當時點傳師曾指示,三十而立,30
歲才可決定是否要清修。所以後學想
確定清修應該是在30歲時才正式決定
的。至於父母方面,因為父親比較會
操心,所以父親倒是唸了好幾年,到
最後大概是唸多了、也唸煩了,自然
就不唸了。
但是不代表父親歡喜心接受。直
到慈興講堂落成時,點傳師睿智,在開
堂典禮時,恭請基礎忠恕的大家長──
張老前人在典禮的盛會中頒獎。頒發
「功在先天」的獎牌,表揚清修人員的
父母十分偉大,其子女能犧牲小我、奉
獻大愛、利益眾生、造福人群。
好像自從85年(1996)2月25日
慈興講堂落成,父親在那場盛會中接
受老前人的表揚後,突然覺得有此女
兒真是與有榮焉!如果後學沒有記錯
的話,應該是從表揚後即徹底不再唸
了,重要的是──跟親友談起後學清
修時,好像都是眉開眼笑,十分光榮
的樣子。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