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1期
8
 
福 田
苦 海
智 慧
之 性
 
退
相 謂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壇經心泉
.
陳政賢 主筆 忠恕學院 整編
(接上期)
【字辭解釋】
.
童子
:指從小即到寺廟修行的人。
.
無相偈:
以有形的文字來領悟無形的佛性。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
大利益:
此中的大利益是小成就,指將來不入三惡道。
.
來生:
指來世修行之善因緣。
.
上人:
本是稱呼高僧大德者。此處由六祖對童子之尊稱,突顯兩者之修行境
地。
.
江州別駕:
江州是地名,位於湖北省九江縣,別駕是官名,是州刺史的侍衛
官。為州刺史之佐吏,因隨刺史巡行視察時另乘車駕,故稱為別駕;後世通
稱通判為別駕,照漢制也。
.
遂言:
不假思索,當下就說。
.
希有:
事之甚少者,曠世所無,故言希有。
.
初學:
初入道門修行之人。六祖初入東禪寺,所以從最粗重的勞務開始學習。
.
下下人:
學識、社會地位低下之人。六祖在槽廠工作,付出粗重的勞力,在
寺廟中是地位低下的族群。
.
上上智:
開悟見性的佛智。
.
上上人:
學識、社會地位高尚之人。受過較好的教育、人品才貌出眾、受人
尊崇的人。
.
沒意志:
心智埋沒、心性迷失,迷昧於凡塵俗事、功名利祿。
【白話直譯】
過了兩天,有一位童子從碓房經過,口裡唱誦著神秀的偈語:「
身是菩提
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
語沒有見到本性。雖然六祖來黃梅已經有八個多月,從未聽過五祖授課,指導佛
法,但心中卻早已明白佛法的主旨大意。於是就問童子說:「你誦的是什麼偈
語?」童子說:「你這獦獠沒聽到五祖說:世人生死事大,想要傳付衣缽心法。
pg_0002
9
2011年7月
所以命令門下徒眾,作偈呈給大師看;如果悟得佛法大意,就傳以衣缽心法,並
成為禪宗的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邊走廊牆壁上寫了這首無相偈,五祖叫大
眾都誦持此偈,說依此偈修持,可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持,有大利益。」
惠能說:「我也要誦持此偈,結來生悟法因緣。上人!我來到此處,破柴
踏碓有八個多月,從來沒有到過法堂前,希望上人能引導我到堂前偈語處去禮
拜。」
童子就引導惠能到堂前廊下,六祖說:「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誦一
遍。」這時,有一位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他就高聲朗誦。惠能聽了以後,
當下就對張別駕說:「我也有一首偈語,希望別駕代為書寫。」張別駕嘲笑說:
「你也會作偈,真希奇!」惠能對張別駕說:「要想修學無上菩提,不得輕視初
學者。學識、社會地位低下之人也會有開悟見性的佛智;而學識、社會地位高尚
之人也會有心智埋沒、心性迷失的時候。如果隨意輕視別人,就可能造下無量無
邊的罪過。」
【心法記要】
一、記得用心去感受
人的學習是由模仿而來,一個童子也學起五祖當初教誨惠能的語氣,並拿來
消遣六祖。其實不只小孩的學習能力強,大人更是精通察言觀色,而忘了用自己
的真心去感受,這樣往往會使自己被大環境所左右而不自知。長此以往,我們漸
漸習慣只用眼睛看,只用耳朵聽,而忘了用心去感受,甚至不曾真心去感受周遭
的人、事、物。
二、稱呼與心境的展現
雖然童子非常不禮貌的稱呼六祖為獦獠,六祖並沒有因此而生氣──這就是
本性做主的表現──反而順應童子的根器稱呼童子為「上人」,而童子也樂得接
受。就好像今日,我們習慣稱老人家為老菩薩,稱小孩為小菩薩;卻也沒有人認
為不妥是一樣的。人習慣被奉承,聽起來很順耳、很舒服,暫且不論修為如何,
其實並不是好的習慣。然而說的人出發點是善良的,是要鼓勵大家向菩薩看齊,
學習菩薩的德性,做一個有修行的「活菩薩」。
pg_0003
基礎雜誌271期
10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三、當仁不讓的承擔
六祖聽到偈語以後,當下就知道童子口中所說的「無相偈」一字一句都著
相,六祖果然是自性起用。六祖聽到五祖欲傳衣法,並未如一般弟子以教授師神
秀上座馬首是瞻,而是決定挺身一試;雖然是寺中的下下人,並不以此而自卑,
而是以一份謙卑的心請童子加以引導。修行人也應該像六祖一樣,有不卑不亢的
精神、捨我其誰的勇氣、當下見性的智慧、活潑玲瓏的身段,把握住機會,當仁
不讓,領恩學習。
四、找回自己的初發心
有句話說:「學道如初,成道有餘。」一個新進道門的修行者,往往精進無
比,勇不可當。然而時間久了就開始懈怠、喪失信心或迷失在成就、讚美、掌聲
當中,而忘了要更進一步提昇自己。那份初發心往往像佛、菩薩一般的虔誠,心
性所流露出來的光輝更是耀眼。在這個當下,如果我們輕視他、看輕他;就如同
輕慢佛、菩薩一般的罪過。
即使新道親還沒有很發心,如果因為我們的輕忽,而傷了對方好不容易剛發
出的稚嫩道芽,那是非常大的罪過。所以我們應該善盡修道人的職責加以循循善
誘,千萬不可隨意斷人慧命才是。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曰:「
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
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五、當下提出 破相見性
惠能祖師在聽到偈語的當下,立刻意會到神秀偈語當中的關鍵:將自性的般若妙
智比喻成樹並不恰當。隨即不假思索,當下就說出自己的偈語,充分印證五祖所叮嚀
「言下須見」、「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見性火候,這是一點也假不了的。
神秀的修行雖未觸到本體,但也非常踏實,一步一腳印;而且相貌莊嚴俊
秀。其實事非突然,只是神秀自己沒有能夠體悟到空靈的本體自性,自然就作不
出見性的偈語。
然而,有一些自認聰明的修行人,雖然心性未明,卻能強記祖師的辭彙,左
一句空,右一句無,境界好像很高。但要自己講一篇道理時,勉強拼湊之下,難
免會辭窮,顛倒錯亂,貽誤眾生,實不可不慎!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