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智慧 (上)

◎ 一貫道明華道院溫哥華講堂

褚楚麟點傳師

基督教的人士常說「信上帝得永生。」此話固然有其特殊的意義,但依修行人的立場來看,這句話是多餘的。佛陀說過,眾生的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在道中,我們稱這個佛性為自性,也就是真正的自己,本來的生命。我們活著,是這個自性在活,不是我們的肉體在活,肉體只是自性在四生六道中流轉時的果報媒介。若再將自性以通俗的話來說,就包含了在宇宙中所有的靈性,而這個靈性的生命是自無始劫以來,本自存在,以後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若以靈性的生命來看,「永生」是本來就有的,這和信不信上帝沒有關連。相同的道理,我們的靈性會在四生六道中流轉,也和信不信無關。宇宙中,所有一切生滅現象和生命的形態,不因為我們相信或不相信而有所改變。佛陀只是清楚地告訴我們生命真實的樣子。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不會死,我們還擔心什麼?佛陀雖說佛性不滅,但佛陀也說,除非我們能證入涅槃,我們的靈性會依照自己的因緣果報,在四生六道之中流轉。換句話說,眾生是無法選擇和預料自己會往生到那一個時空,以那一種形式的生命繼續活下去。一個生命會流轉到四生六道中的那一道,是善道,或是惡道,不是上帝的獎懲,而是我們自己過去的行為所致。過去的行為若善,我們的生命就會往生到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過去的行為若惡,我們的生命就會墮入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完全由自己掌控,沒有人或其他形式的生命體,能強迫我們墮入三惡道,或保送我們進入三善道,或使我們契入涅槃而得大自在。以此理看,現在是人身者,其過去世或許不一定是大善大德之人,但也不致太差,不然應該正在三惡道中流轉受苦。想到此,也不禁令人擔心,會不會有一天,自己也會不小心墮入三惡道。這個不小心,當然是指因為自己追求凡世間的名利情財,致造下惡業。

萬一我們墮入三惡道,怎麼辦?在何種情況下,可以重獲人身?有一次,有弟子問佛陀:「若一個人因其惡業而墮入畜生道,能夠再回到人身的機會有多少?」佛陀沒有正面回答,但比喻說:「就如同一隻瞎了一眼的深海海龜,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在浮出時,海面上正巧漂來一片浮木,該浮木中有一個如同龜頭大的圓洞,這海龜很巧地剛好將頭穿過浮木中的圓洞探出海面。」佛陀說:「失去人身而墮入畜生道,能再度回到人身的機會,比這個比喻還要低。」這樣的機率,雖然不是不可能,應可說是不可想像的低。這種說法,聽起來蠻嚇人的!但後學相信,佛陀不會騙人,也沒有騙人的必要。想到此,既然死不了,而且還得在四生六道中流浪生死,那真是要好好活,以免不小心墮入三惡道。

或許有人又會說,我們求道時,師尊不是已經承諾保我們無恙萬八年了嗎?可是各位前賢不要忘了,師尊保我們無恙萬八年的前提是我們都立了修道的十條大愿。每個一貫弟子,若真能依其所立之愿去做,師尊的保證也是多餘的。再說,一萬八百年和不生不滅的靈性生命來比,畢竟仍是短暫和永恆的差別。復次,萬八年後,會不會再有另外一位像師尊這樣的大菩薩,來承諾保我們繼續無恙,亦不可知,也不可求。
曾經有前賢向後學反應,大部份的社會大眾認為有些道親面對生活,好像什麼都不關心,對很多和道場無關的事,都覺得不重要,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不夠積極。後學不知道這位前賢所說的不積極,所指為何。不過後學要說的是,所謂積極是盡力去做該做的事,或者至少盡力少做不該做的事。舉例來說,對於還在求學中的小孩,其身份是學生,其積極的行為應該是多讀書。所以一般學齡的孩子,包含在學校的時間,每天應該至少有八小時用在讀書上。大部份的家長會認為,每天八小時還不夠積極。在台灣的小孩,每天可能要發十二小時在讀書上。讀書對學生來說是積極的行為,同理來看修行,那種行為對修行人來說是積極的?眾生追求的,大都不離名利情財。追求名利情財,算不算修行人的積極行為?若這些不是修行人應該積極追求的,什麼才是要積極努力的?若一個學生,一天用八小時讀書是正常的,我們這些自認為是正在修行的人,要不要試問自己,一天用多少時間從事修行?後學沒有鼓勵大家放棄名利情財的意思。雖然追求到的,都是短暫的,最多可享用當下的人生吧!但是以眾生的眼光看來,這些都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有了這些,生命變了多彩多姿。但也可能因為這些,萬一不小心在追求中造了惡業,生命會越來越辛苦,甚至會讓我們墮入三惡道。

用什麼態度來活

話說到此,或許有前賢要問,到底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活?這個也是後學這幾年來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其實比較合理地說應該是「人」要怎麼活?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會死的自性。既然每個靈性生命都不會死,怎麼活得好,應該是所有的人都要關心的事。以後學的淺見,一個生命,最重要的是每一次往生,至少不要墮入三惡道。其次是要越活越喜悅自在。最後才是契入涅槃,脫離輪迴的束縛。要每次往生不墮三惡道,雖不需要證入涅槃的功力,但也要有相對應的努力才行。以佛家的說法,這種努力就是修行。

若將各種修行的行為作簡單的分類,可以分成「修福」或是「修慧」兩種。所謂修福,簡單地說,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業。譬如各種形式的佈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就是修福。修福的人會有福報,其未來的生命會比較不辛苦,或是比較享受。而且會有較多貴人相助,較多善緣,較少障礙。所以,希望來生不墮三惡道,比較不辛苦,或能比較享受者,至少要懂得多修福。

但是若期望能過喜悅自在的生命,或是想成性見佛,修福是不夠的。六祖壇經中,五祖也曾訓戒弟子們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所謂「只求福田」就是「只修福報」。由此可知,修慧才能出離生死。想要見性成佛的人,不僅要修福,也要修慧。

一般情形,我們說慧就是智慧。但也有人認為,智和慧是有分別的。智指的是對後天有形之事理通達無礙的能力(指一般的事理,不是像造飛機、製電腦等等之專業知識)。而慧指的是對先天無形之事理通達無礙的能力。後學個人認為要兩種能力都俱足才圓滿。後天或先天是以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的生命是跨越先後天的。不能是後天圓滿而先天不圓滿。反過來說,也不可能有先天圓滿而後天不圓滿的情形。所以修慧指的是對有形和無形之事理通達無礙的能力。
(續下期)



師徒攜手好收圓

白阿美點傳師

世如曇花轉瞬無 自己根基自己立
抱定切莫再教偏 契眾勿要失真意
守是守道無二念 遵守佛規助道盤
守身如玉當自警 誠心抱守此一念
師訓徒悟知向前 師徒攜手好收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