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編者按:此篇為簡點傳師於兒童讀經師資研習會中慈悲賜導。


身為兒童讀經的老師,是非常的殊勝,簡單講就是「不簡單」。因為當兒童的老師有別於當年長的老師。當年輕者的老師,要有相當的耐心、愛心、持續的毅力與恆心,相信投入教學者點滴在心頭。在座各位都是犧牲奉獻,真的是為了眾生,沒有自己,為了所有的小朋友,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奉獻精神、時間以及個人所有精力、學問等等。為了將兒童讀經的師資共同再提升、提振,大家來到這裡,受到天恩師德、仙佛加被、天人共辦,愛心遍處,能夠把好的大愛傳出去。

道之所在 兒童讀經之所在

相信各位看過一部電影:「把愛傳出去」,把我們的慧命傳出去;把大家的愿力傳出去;把美好的標準舉止傳出去,後學相信,大道傳天下,師教傳天下,兒童讀經遍天下,很快地,在整個台灣國內遍佈兒童讀經,甚至於海外各國遍佈讀經。後學因為常有機緣到海外各國到處宣講,並推動「兒童讀經」。後學認為,國外對兒童讀經的渴望勝於台灣,因為我們都知道,他鄉遇故知,快樂加倍,尤其我們在寶島,可說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失了幸福才知福。有時真的感覺到在海外沒有中國文化,小孩子無人去引領的時候,才覺得失根的小孩很可憐。所以各位要把這個愿心、愿力更往自己內心提升,更往外去發揮,往全球去普化。大家都很年輕,前程似錦,前途無量,跟各位互相勉勵,對兒童讀經不但要自我提升、充滿信心,相信我們能夠普及天下人,因為我們都知道,21世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道」的所在,有「道」的所在,就有兒童讀經的所在。

今天的研究是:「身為一個老師,大概要做什麼?」後學記得孔子講一句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篇)德要修,所以我們最近說:「修身以立德,至義以明德,敦厚以培德,化民於師德,達道以成德。」(出自立德篇)。德要修,修道首重立德的功夫,所以:「德不孤,必有鄰」,「德潤身」。有道可以改變氣數,有德可以改變命運,有善可以變化氣質。各位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變化氣質、以及眾生氣象、內涵、德行、舉止,是以明明德而後親民,而後共同止於至善,這是做得到的,德之不修,讓孔子很憂愁。

立身行道 成就聖業 我主張

第二,學之不講,我們所學的若不講出來,孔夫子也很憂愁。各位都是學富五車,我們要時時學習。所以四書中「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論語學而第一篇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一個故事:在乾隆時候,有位王爾烈先生,是東北人,(北方人比較沒有學問),乾隆選其為主考官,當時的江南考生都議論紛紛,他在考前晚上微服出巡聽學子如何說,考生皆謂:「王爾烈先生,什麼學問都不會,頂多只會『學而時習之』罷了。」考試需三堂會考:詩、文及賦。第一天題目為「學而時習之」,眾考生振筆疾書。第二天題目亦為「學而時習之」,眾考生竭盡所能。第三天亦為「學而時習之」,考生皆為之考倒,不知如何寫,江郎才盡。那年無人考中,驚動皇帝。乾隆不悅:堂堂天下儒士,怎無狀元?王爾烈對曰:「吾問彼三個『學而時習之』,至最後無人寫出吾們欲之棟樑之材,既非棟樑之材,如何能當天子之門生!」乾隆問曰:「為何三題皆為『學而時習之』?」王對曰:「立身行道,進寸退尺,學而不習可乎?」

最近道場中高前人特別提到:「吉、凶、禍、福,天主張;稱、譏、毀、譽,人主張;立身行道,我主張。」何謂吉凶禍福?我們不可能主張,都是上天安排,富貴貧賤,由天不由人。其次,聖賢仙佛,是由人不由天,所以稱譏毀譽是人主張,稱為稱讚,譏為恥笑,毀就是毀謗,譽就是讚譽。莊子逍遙遊:「天下人都稱讚我,我不覺得我有什麼了不起,全天下人都說我不對,我不覺得沮喪。」常說:「好壞取決於己,是非聽之於人,成敗得之於天,得失安之若素。」好壞是看自己,稱譏毀譽就是是非,成敗得之於天,我們說盡人事,聽天命,要靠天,得失心不要太重,安之若素。可惜人就是心不安,今天各位來這裡安安心。

立身行道,我主張,今天要成就老師是自己主張,今天要修道,要行道於天下,要成就仙佛聖業,更是我主張。各位,今天就有機會成就聖業,今天就有機會做人家的軍師,今天要我主張。

老師曰:「打開玄關我是誰?」張道長說:「老母愛我我知道,因為明師傳真道,我的心兒已有主,我的煩惱已解除。」我找到了真我,是我主張,要立身行道,煩惱才能解除,清楚我是誰,才能行道。「立身行道」出自於孝經,當兒童的師資是立身行道,不但要明明德,還要親民,不但親於一時,還要親於一世;不但親於一人,還要親於萬萬人,好好地做。故立身行道最主要是進寸退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道傳天下,我們老師有責,我們也有責。而進寸退尺,蝸牛上樹,日上三尺,夜下兩尺,每天都在進寸退尺之間,不思精進,所以要學而時習之。

積極知性 勇於立命

上述故事中的乾隆一聽:「有道理!第一堂有道理,為什麼第二堂還是學而時習之?」王對曰:「愛國憂民,苦無方策,學而不習可乎?」處世要有方,不要為非作歹,最好要生命有光。前面說:學之不講,孔子很憂愁。我們大部分都憂自己,要學習想辦法做到。第三個他說:「知性了命,苦無著落。」朱熹曰:「性源於天,濟眾黎民應萬物,虛靈不昧。」這就是今天要談的。簡單講,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至今為止,尚無明師降世,無法超生了死,他說尚無著落,所以要趕快學「知性了命」,性是源於天,自性源頭在哪?有求道都知道,各位應該要知性了命,現要性命雙修,性是本來就有的,命是累劫下來的牽纏。

立命篇:「與其盡信算命,甘於認命,不如積極知命,勇於立命。」這就是知性了命,命是累劫下來的,性就像是我們的通天線,命就好像是我們的生命線。各位知道自己的命嗎?如何能夠知性了命,不但立命,還要了命。立命就是把命豎立起來,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身上,後學一直認為:各位就是「知性了命」最好的部分。

廢寢忘食 樂以忘憂

回過頭來,何謂如何當老師?前述「學之不講」,如何發揮所學來當老師,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有兩句話很好:「廢寢忘食,樂以忘憂。」為師者是否常常如此,相信各位一定做得到。老師為了教導小朋友,都要做準備,往往廢寢忘食,這並不是痛苦、煩惱、壓力。為何廢寢忘食?那是歡喜,能研究真理、體悟人生至道的豁然開朗,那時會很快樂,這就是廢寢忘食,樂以忘憂。孟子曰:「人生最大之樂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後學有點自我陶醉,感覺如果好多年輕人,能在道場修、學,能夠在道場服務,真的感覺好快樂,樂以忘憂,所以現在沒有憂愁。

常曰:「憂則天下皆窄,怨則到處為愁,哀者自己束縛,怒則大敵當前。」一個人若憂愁很麻煩,天下則無容身之處,晚上不能成眠。至人無憂,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無己故無憂,海闊天空任我遊,逆來順受萬事寧,才能無憂無慮過一生。見理能夠做,見逆能夠受,才是有智慧的人。

本身若能把人生至喜、至快樂到廢寢忘食,樂以忘憂,當老師就沒有煩惱。當老師為何如此快樂?「傳道」不得了,自己要有道才能傳道。後學常問學識高的人:「眼睛為靈魂之窗,那靈魂之門在哪?」第二:「你知道良心在哪裡嗎?」腦是後天心,我們講的良心是先天本性。以前不管什麼教,其實他們都有求道,都有道才能去傳道。孔子是明傳教化暗傳道,他51歲問禮於老子,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各位知道天命是什麼?上天所垂之明命,故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也。」所以我們真的要畏天命。道是非人不傳,「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要能夠真的行道,能夠為大道而努力的,才能傳,尤其古時候單傳獨授,道為至者傳。

肩負傳道 神聖使命

永嘉玄覺大師的師兄很年輕,叫玄策,有一天,他們一談,感覺玄策非常有學問、有內涵。玄覺問他:「你是跟誰學的?」答曰:「跟六祖惠能老人家學的。」又問:「讀何經典?」答曰:「維摩詰經。」玄覺請玄策幫他證可,玄策說:「我年輕,我不行,找我老師六祖老人家。」永嘉玄覺拿一個禪杖,自認已達到悟佛境界,看到六祖就繞三圈,有點藐視他。六祖問他:「你哪裡來的,怎如此高傲?」玄覺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要拜能了我生死的人。」六祖知道是在考他,就說:「何不提起無生,了無速乎。」本體裡頭提起無生,既然生死事大,本體裡頭沒有生死,還有何快速不快速,既不生即不滅。玄覺曰:「體本無生,了本無速。」他真的悟佛心宗。六祖曰:「善哉,善哉。」這一句話則契入了,六祖就這樣把道傳給永嘉玄覺。

六祖在三更受法,袈裟遮圍,為說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為什麼會用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本來處,照見當下自性老母,當下得見本地風光。這是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當下得道之法喜,所以才說千金難買早知道。
最有名的儒家傳道,當時孔老夫子傳道給顏回,顏回走了,他就傳給曾子,本來要傳給子貢,子貢好像有點智慧不足,他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自古道不輕傳,故能夠得道、傳道,是非常神聖的事情,今日白陽應運,大道普傳,期望各位師資都能夠肩擔神聖的使命,將寶貴的經典內涵傳給兒童、將道傳出去,造就未來的道場棟樑,邁向大同世界的理想,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