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聽了孔子講完上面「四勿」以後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意思是:我雖然愚鈍,願意照這些話去做。而顏回的確是做到了這些工夫。在《論語雍也篇第五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稱讚顏回能夠長久(三個月)不離仁德,其他弟子,只是一天或一個月達到仁德罷了。各位道親,我們可以像顏回夫子這樣嗎?「克己復禮」的道理很重要,這是仁的真工夫。所謂「仁者無敵」,無敵,是沒有敵人,沒有人可以阻撓,而這個基本工夫還是要從自身做起。人是很奇怪的動物,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第二十五章)意思是:古代的學者是為充實自己而學習的,現在的學者是為了給別人知道才學習的。人喜歡做給別人看,喜歡別人稱讚,一旦受到別人指摘就不高興,這就是未能做到「克己」的真工夫。

《莊子逍遙遊篇》講了一個故事,說大鵬在飛的時候,騰雲駕霧,一飛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上面。小雀看了譏笑說:「大鵬那麼大,飛得那麼高做什麼呢?也不知道要飛到那裡去?像我飛躍起來,不過幾十尺高就飛下來,在蓬蒿之間翱翔,何等逍遙自在呀!何必像大鵬那樣呢?」這個故事是在說明小知(小雀)不及大知(大鵬)的道理。由此啟發我們另外一種思考,俗話說:「大人做大事,小人做小事。」一個人很努力工作,賺了很多錢,如果沒有人生目標,不能為眾生奉獻,在人生過程中跟別人一樣遭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並沒有留下什麼良好的事跡,那麼生命就沒有意義了,將來拿什麼回去見 老母呢?所以人生一定要為眾生有所奉獻,要有工作目標,而道場就是我們為眾生奉獻的最好地方。《莊子逍遙遊篇》講大鵬和小雀的故事中,又講到宋榮子(宋國賢者)「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說:宋榮子這個人,社會上所有的人如果稱譽他,也不因此而特別得意;社會上所有的人如果誹謗他,也不因此而沮喪。這就是修養的真工夫,而一個人的修養如果做到不為自己,只為眾生的時候,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稱讚他說:「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篇第一章)南面,古帝王之位向南,故稱人君為南面。意思是說:仲弓有人君的容度,可使他居君位,臨朝聽政。說到這裡,後學就想起我們老前人的崇高人格。老前人非常讚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真工夫,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像仲弓就是「可使南面」的人才。老前人常常謙稱:「我不如孔子也。」其實老前人到台灣來弘道,歷經五、六十年,現在道傳萬國九州,我們道中人才何其多。很多前輩們為了傳道,奮鬥打拼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敬佩,而前輩們都是受到老前人的教誨與感化。像我們袁前人就是最具標準的一個,他的學術和修養最值得我們敬仰與仿效。後學記得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袁前人住在基隆公園頂(今忠四路、孝四路一帶)。有一天晚上,突然起火,房子被燒光光,所有衣物都被燒掉了。第二天,由市政府暫時安置住在獅球路青年育樂中心,當天晚上剛好道場要開班。後學就請袁前人暫停一次不要到班,他嘴巴說好,可是當晚照樣開班賜導,令後學們感動不已。像袁前人這種完全拋開個人,奉獻道場的精神,有幾個人能做到呢?袁前人弘道的真工夫,固然是靠自己修養所獲得的,但是無可諱言的,也是受到老前人的精誠感召,不是嗎?

我們再回到上面講的「仲弓問仁」,仲弓向孔子請教怎樣去實踐仁德。

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出門對待每一個人都像會見貴賓一樣,使用民力像承擔重大的祭祀一樣。我們不論在道場或是任何地方跟別人相處,不論這個人的貴賤高低,都要一視同仁,不可以有差別待遇。如果是大人物來了,以上等禮相待;小人物來了,就隨便應付一下,這樣就不仁了,就起了不平等心、分別心。我們道場常常講起「一條毛巾的故事」,每當我們走進道場的時候,都會有學長們奉上一條毛巾,當下我們就會感受到無比的溫馨,也會引發許多啟示。後學要特別講一件老前人的「毛巾故事」。這幾十年來,後學每次和學長們前往拜見老前人的時候,事前約好人數及時間,如期到了老前人府上,幾個人就擺好幾雙拖鞋,泡好幾杯茶等著我們。如果是夏天去的話,幾條毛巾放在冰箱裡冰著;如果是冬天去的話,幾條毛巾放在保溫杯裡保暖,等後學們到了才拿出來。大家想想看,當炎熱的夏天,拿到冰涼的毛巾;當寒冷的冬天,拿到溫熱的毛巾,拿在手中,擦在臉上的那種感覺,多麼舒暢快活啊!多麼令人感動不已啊!也只有老前人崇高偉大的人格,才有這樣細心呵護後學們的修養啊!

接下來講「使民如承大祭」。我們在禮拜佛祖的時候,心裡有沒有恭敬心?如果是看別人拜,自己也跟著拜,那就麻煩了。禮拜佛祖一定要從內心發出誠意、恭敬,如同看見自己祖先一樣非常偉大。「使民如承大祭」,我們任用人或與人共同做事,都要像拜拜一樣誠意、恭敬。這樣的工夫,大家能做到嗎?拜佛祖做得到,侍奉大人物做得到,為什麼對待小人物卻做不到呢?

接下來講「使民如承大祭」。我們在禮拜佛祖的時候,心裡有沒有恭敬心?如果是看別人拜,自己也跟著拜,那就麻煩了。禮拜佛祖一定要從內心發出誠意、恭敬,如同看見自己祖先一樣非常偉大。「使民如承大祭」,我們任用人或與人共同做事,都要像拜拜一樣誠意、恭敬。這樣的工夫,大家能做到嗎?拜佛祖做得到,侍奉大人物做得到,為什麼對待小人物卻做不到呢?

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接著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忠恕學院的「恕」字。我們最不喜歡受到別人的批評責備,那麼我們就不要去批評責備別人,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我們就要用心體會這句話的道理。「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是:能夠做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仕於諸侯的邦國,沒有人怨恨;仕於卿、大夫的家,也沒有人怨恨。

我們知道,一個人任勞容易任怨難。「任勞」就是別人讓你做事你就努力去做,所謂「無畏施」大家都做得到的。但是當你把事情做完了,別人卻對你批評東批評西,這時候你就不能接受,就會有「這口氣嚥不下去」的反應。所以一個人的修養工夫,能夠做到上面所講孔子對仲弓說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邦無怨」,邦就是社會,在社會中不會有人對我們怨恨。「在家無怨」,家也可以解釋作家庭,在自己家裡,也不會有人對我們怨恨。我們修道,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一定要從修身做起,「在家無怨」,讓家裡的人對我們不會有所怨恨,這是做為修道人的基本條件,也是修道的基本工夫。一個人如果不能齊家,又怎能治國呢?要勸化別人,先要做別人的表率,立一個標竿。父母子女都在看我的表現,如果表現不好,又怎麼能夠替天行道,又怎能替師尊、師母分憂呢?以上所說的這些道理,如果能夠徹底明白,我們就可以相信孔子所說的道理,都是千真萬確,值得去研究並且身體力行。

《文子符言第十四》裡有一句話說:「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意思是,天地要給萬物東西,天地不會告訴萬物,天地給我們東西,我們可以感受得出來,但天地一點聲音都沒有,只是有德的人可以得到,無德的人當然得不到。這個道理,也就是道德經說的「上德不德。」上天不講道德,上天不會因為給我們東西,就說有很大的德行,正因為這樣,不會讓人對上天有所怨恨。因為天地不表彰仁德,也就沒有人會跟天地爭功奪果、爭名奪利。那麼,一個人要怎樣做才不會招人怨恨呢?《文子付言篇》對於「上德不德 」的道理有很詳盡的說明,大意是:一個人如果給別人東西,卻時常放在心裡,甚至對別人說東西是他給的,這樣就會招來別人「必多怨」。所以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篇第四章)意思是:一個人能真心向仁,也就不會做出壞事來。一個人知道仁,有慈悲心、惻隱心,絕對不會做壞事,也就不會招人怨恨了。

七、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

《論語陽貨篇第六章》,子張向孔子請教為仁的方法。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請教是那五種品德,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現在來談談這一章孔子說的為仁五種品德。第一,恭則不侮。恭,就是恭敬,人有了恭敬心,就不會遭受侮辱。第二,寬則得眾。寬,待人寬厚,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的意思(論語述而篇第三十六章)。坦,就是平常、平坦、心胸沒有起落。蕩蕩,就是寬廣。君子心地平坦寬闊,君子對待眾生坦蕩蕩,也就是《道德經》說的「上德不德」,而我們老前人就有這樣的修養工夫,一個人要怎樣做才能夠做到「坦蕩蕩」呢?就是不能有私心。一個人如果沒有私心,他的氣質就沒有。氣就是氣天,質就是有形的物質世界,也就是欲界,氣界和欲界都沒有了,那就飄乎於理天,不再受氣質所拖累。因此,一個人一定要去掉私心,才能做到「君子坦蕩蕩」的修養工夫。第三,信則人任焉。一個人如果建立了他的信譽、信實,那麼大家都願意跟他一起做事,倚仗他,和他一起奮鬥打拼。第四,敏則有功。意思是做事敏捷,才容易成功。敏,做事不推拖,不會今天拖到明天。如果大家相信今天我們所走的這條路是正確的話,就要勇敢向前走,不可退縮。以後學五十幾年來在道場修道辦道的體驗,絕對肯定這條路是千真萬確的,人生如果不走這條路,那就枉費我們這一生的做人,也就白走一回了。第五,惠則足以使人。惠,施惠給人。意思是施惠給人,才足以叫人為你效勞,也樂於為你效勞。做人一定要施惠給人,為人服務,奉獻社會,而這種服務奉獻的風氣,將帶動整個社會人群邁向善良美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希望大家都要有服務奉獻的精神,並且經常施惠社會人群。

八、結語

今天我們講「里仁為美」,里,鄉里,道場也是鄉里,一個生活環境非常美好的地方。相傳孔子成道後,許多弟子在孔子墳墓周圍,搭建草棚守墓三年,子貢甚至守了六年。附近許多老百姓感受到這個地方都住了一些很有德性的賢人,於是紛紛搬遷到那裡居住,後來這個地方就形成一個城市叫做孔里。墳墓周圍能夠形成一個城市,這是什麼原因呢?「里仁為美」,居住在一個環境美好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存心養性、明心見性,而我們的道場,就是修道的美好地方。後學引用孔子所說的「里仁為美」為題,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要做一個聰明的選擇,要用智慧選擇「里仁為美」,選擇我們道場,相信我們所選擇的這一條修道的路,絕對是千真萬確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