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白話淺釋
32
基礎雜誌271期
4
(接上期)
老子認為自己的外表其貌不揚,而且黯淡不搶眼。世人認為只有求取錢財、
勢力,才能出盡風頭,所以只能欺人,不能被人欺,這是世人最大的痛苦。此
外,老子覺得自身的外表並不是很活潑、活躍之人,令人看起來既笨拙又不聰
明。但是「才智」、「聰明」、「美貌」絕不是拿來「炫耀」、「比較」和「欺
騙」用的,而是要將這些「轉假成真」,意思是假心變真心,卸下假面具,大家
能互愛、互容,這樣的世界不是更美好嗎?
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
.
澹:水搖也;在此假借為「憺」,安也。
.
漂:高風也。
整句話是指安靜得好像大海,風飛揚得好像無所安止。此句是老子對於「向
外求」與「向內求」,最後心靈得失的比較:當意念無所好欲,不識不知,一片
淳樸渾沌,終日如愚的當兒,眾人竟使其智巧聰明外露,謀慮多端,唯有我則精
於收歛視聽,韜光養晦,守道不失;又當世人私智濫用,窺探細微,錙銖必較,
絕不吃虧之際,唯有見德忘物,純一不雜。能夠如此,心就猶如寬而平靜的大
海,雜念俱寂,能夠存在而無為、「無所止」;如風吹一般,沒有一定的住所,
隨遇而安,一切泰然。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
以:
用。
.
頑:
愚也、鈍也。
.
鄙:
鄙陋。
指眾人皆自恃其聰明知見,各有用心。意即不用機謀,沒有心機,則看似愚
pg_0002
5
2011年7月
鈍而且鄙陋。當世人皆自恃其聰明知見,各用其心機,而我卻擇善固執、無知、
無欲,不同於世,看似愚鈍而且不懂用心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用也。
.
母,
道也。
食母,
言道能生養物,好像乳母之養育幼子。
老子並不是有心與人不同,只是他已深悟世俗之人眼裡的才智、外貌、吃
喝、玩樂,只不過是短暫且虛假的快樂,真正心靈的快樂在哪裡?世人不知道,
一直在抓,都抓錯了,結果得到滿身的苦,心靈也烙印了無數的創傷。老子不願
看到世人那種背道而逐物的心態,所以時時刻刻無不用「道」來提醒我們,也教
導我們從宇宙根源處吸取養分。
從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
甫之然哉?以此。
要研究從道章之前,先要有一個體認:因為聖人立教的究竟是
「開悟」,悟出人生何去何從,不是在人間做遊戲的人生,是讓眾生
能夠安身立命;了解立教之後,另一個就是「講經說法的目的──轉
迷」,轉迷主要是讓大家斷疑生信。
pg_0003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基礎雜誌271期
6
參加一個班或是法會,說法的目的是讓後學們改變思惟,把自己所「迷」的
整個反省:原來法會是對的,後學心裡所想的是錯的,那麼後學就會自我調適。
所以說法的目的是轉迷、斷疑生信,將很多的疑惑斷掉,要建立這個信心。
不管立教也好,說法也好,就像北海老人講「心法為經卷之鑰」,要先懂得
心法,就是要肯定我們有非常高的潛在能力,每一個人最高的能力是佛,這個心
法一定要呈現出來。如果不得心法,如果不得明師一指、沒有開竅,便不明經卷
的真諦,所以心法非常的重要。
一貫道,一以貫之,你不了解「一」是什麼?「一」是心法,一再講要一以
貫之,請問你拿什麼來貫我們的六根、來貫我們的心呢?所以沒有求道,不了解
「一」是什麼。「一」是五教所追究的,五教是先修而後得一;現在上天慈悲讓
一貫道先得而後修,得到心法,了解以後再來貫;知道自性是佛,用佛、用良心
來貫你的六根,貫在你的眼睛就非禮勿視,貫在你的耳朵就非禮勿聽,所以要了
解這個心法。
北海老人講「心為經卷之鑰」,如果不懂得心法,一讀到經典,馬上煩死,
這麼艱澀的文字!讀國中、高中的國文課會覺得是死背、死記,其實不懂心法的
人,只是在文字盤旋,一累了就打瞌睡。懂得心法,文字只是旁助──「文以載
道」;從文字找到心法以後,馬上就扣住你的心,所以說心法為經卷之鑰,懂得
心法,就要好好的融入自性中。
人世間有二個相,一是「自相」,一是「實相」;實相每一個人都相同,自
相因人而異。人的出生都帶有累世的因果業力及秉賦的不同,但是「自相」都是
痛苦的,所以人間是苦海,你怎麼去超脫?沒有找到實相的話,自相不會消滅。
我們有實相,實相是佛。不管是貧富貴賤、夭壽窮通,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外
表、不同的限制,但都是苦,所以人間是苦海。如果沒有找到心法,也就是沒有
找到實相般若。
如果找到實相般若,可以整個寄託在這個實相。立教的究竟就是開悟,開
pg_0004
7
2011年7月
悟就是把「自相」掃掉,若誤以為反正再苦,幾十年、一輩子過去了,自相就消
失,就會永遠都是生死輪迴,每一世都是痛苦的。
但是懂得立教,馬上投入道中,就能安身立命,有一個寄託,有一個實相。
苦什麼?跟人家計較什麼?我將來要成佛的!所以找到了實相心法,再妙觀諸
經,好好研究這些經典,整個融入自性中,就會「極理自見」。
從道章就是要投入道場,為什麼要從道?道以相來說:是萬物生化的本體;
天下萬物,道生之,德畜之,是萬德之根源。你如果離開了道,就不能講德,所
以常講「德依道生」,所有的德一定要依道發露出來。
以人性來說:道是真理的理體,我們求了道,人跟真理就結合在一起,所以
活在真理中;以佛教來講:就是「涅槃妙心」──「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所以道以人性來講是涅槃妙心,
這是無上的心法。學佛之要,重在實修,你嘴巴都不要講;不一定嘴巴講得很好
就是修道,嘴巴講的不是道,文章寫得再好也不是道。
言說都不是道,默默去做就好了,道不是理論的認知,而是默默的見性;
因為多聞不習,惑不能除。習,就是實際去做,聽了很多卻不實際去做,惑不能
除。道的境界高者,是因為他實際在做;道的境界若很低,是因為他沒有做。道
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要投入道中。
如果你的家運不好,就更要投入道中做最卑微的工作。到
堂來洗廁所、
拖地板、準備毛巾,做完了就站在門口迎接道親,一個個對他們說:「歡迎光
臨」,請他們淨手,因為行「無畏施」可以了掉很多的苦根;很多的苦就在
中改變了──做最卑賤的工作──掃廁所、洗拖鞋、拖地板,苦根就了掉了。所
以多聞不習,惑不能除,應該要實際去做。
「思而不修,體不能定」,只有想道很好,卻不去修道的話,道體顯露不出
來,所以道是實修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各位要投入道中,這就是「
孔德之
容,惟道是從。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