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保持善念 處事圓融/楊碧珍老點傳師


修行者──人生最大的危機就是不知道自己在造業中,也不知道自己在生死中。因此修行人要懂得用道德力量美化人生,用真理淨化人心,用懺悔、謙虛、感恩培養柔軟心,才能讓心靈更加喜悅清淨。

前人常言:「修道修心」。修心就是「培養性理,安頓身心」,而這個心即是發自內心的真心。心若清淨,再複雜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是清淨。心若急躁,再清淨的環境以及人事物仍會煩惱。古人云:「微妙法的深處有一點真心」,亦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前人常言:修行人要知道「人生的順逆境猶如大海波浪」,要懂得藉境煉性、煉心,立穩腳步。佛云:「一滴滴的水珠可匯成江河大海;一顆顆的種子可以培養參天大樹。」同理: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誠心誠意的修煉,時時返照己心,時時保持善念。思想行為歪邪、偏激,導致誤人誤己。人心的起伏,可以行慈悲為懷,也可以嗔恨計較,一念之間比風掃落葉還急,比翻書還快,不可不慎。

修行者的成長──是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一次次的成長,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不要太執著外境,時常展現處事圓融、包容、柔和。就像大海能納百川,給人歡喜、給人方便。要讓人感到無限的親切與慈祥。處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思考,「退一步,原來是向前。」

修行者當知──時時心地保持平靜,方能無煩惱罣礙,有事、無事,心都能常清常靜,來去自如,無牽無掛,如遇到任何風浪考驗,要認理歸真,修真道定有真考,要忍苦中忍,在苦中耐苦,上天考你做人上人,火中栽蓮。要學「松柏於歲寒而不凋」的精神,就能大徹大悟,明理見性。

修行者的善念──當你遇到考魔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放輕鬆,轉個善念,讀心經、彌勒經,則能海闊天空。」

修行人要記得,「心窄路就窄,心寬路就寬,能慈悲喜捨,心平氣和,處事皆順。」要看得開,放得下,二六時中保持善念,用無為的心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才能逍遙自在。

修行者要學菩薩的悲願──要保持心像明鏡一樣的清明,「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想想歷代聖賢及諸佛菩薩,為何心甘情願付出,救渡芸芸眾生,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是實踐菩薩悲願。才能依愿而行,了愿而歸。因此修行要悟透不思善,不思惡,不是沒有善惡的觀念,而是要識透善惡的本質,學菩薩的慈悲與規律來自我督促,學菩薩的標杆來自我鼓勵,將來才能成就大菩薩。

修行者如何培養仁慈──「志在菩薩,心存眾生。」心存「廣修一切善行,利益有緣眾生」,而不著我相,要認知,做小事業就有小困難,做大事業就有大困難。今天辦三曹「天人一貫的生死大事」,怎會有輕鬆呢?在此千鈞一髮時,唯有「毅力、意誠、道心、智慧」,還加上刻苦耐勞,就能克服一切困難,突破一切關卡,轉煩心為菩提,能過得喜悅自在。

白陽的修行者──「身在凡塵,心出家」,避開心靈枷鎖。有些雖名修行,但世俗事煩惱、罣礙一大堆。古人云:「子孫自有子孫福,勿為兒孫做馬牛。」一朝大限無常到,萬般事務一齊丟,不知修行錯過了,一失人身幾萬秋。請問:如何洗滌歷劫以來的塵垢呢?又如何去除習性、稟性呢?又如何改變此世的命運呢?

記得張老前人一句名言──要知道「一棵千年大樹,經歷多少風霜雨淋,都不曾擊倒它,而最後被擊倒的還是,根部蛀蟲的腐蝕。」請問:一個行道人最大的障礙是「內心揮不去的心魔絆住」。因此說,最可怕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心看不破塵緣。

古人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知自己是來修行,乘愿來了愿的,卻糊里糊塗跟世俗潮流過日子。要認清自己,今世要為成就而努力,能遇到三曹普渡的因緣,是很大的福氣。人世間雲來雲去,有很多情緒的壓力,不要鑽牛角尖,有任何衝擊,要不斷反省、懺悔,把逆境轉換隨遇而安,以導正偏失的觀念。

雖然,各人因緣、宿習、環境不同,悟力有別,所遭遇的挫折亦不盡相同,但是,如果能借眾修己,在辦道途中時時藉機體悟,以大海容物的心胸,把所有的包容於內心,並以智海將之融化,每日細看內心深處,不留下任何雜念。以有限生命中所有的力量,行此修道辦道的路程,釋放心靈,去除我執,則心境自然提昇,化掉一切而不是為一切所化,將來必然是呈現光明的。

張老前人賜導──過去修行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的灑脫自在,而今世修行人「在塵不染塵,火中栽蓮」的時勢,更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想想現白陽期彌勒祖師的弟子,每一個人都用生命、血淚在寫白陽的歷史,每個人都有部責任經,這一部經用「慈悲喜捨」寫成三曹普渡,契入三寶心法的覺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