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光,同其塵,與人共處時,謙和、明智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和光待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世界真正的謎,不是它的無形,而是它的有形。自從世界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一直存在著這麼樣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用錢和尺來丈量的世界;一個是用心和想像去感受的世界。外面周圍之世界的確燦爛、輝煌,但是更輝煌燦爛的是我們心中富有之世界:富中之富,貧中之富。

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充滿了美,只要我們和光同塵,才不致於落入富中之貧,貧中之貧的無奈。瞭解到人是要互助的,荷花雖美,也要綠葉扶持啊!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謹此敬邀大家來接觸一下釋、儒、道三家經典的「和」。

佛家的「六和」

一、見和同解:見解相同,建立共識的基礎,強化共識,以此和合團體,也是一貫道追求「明心見性」的修行法門–超凡入聖的門戶稱之為「法門」。

二、戒和同修:戒是戒律,我們入世而修,宜培養、成就守法的精神,原則的操守,以「戒」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戒」又名清涼,恪守戒律,俯仰無愧,則心安理得。持戒的秘訣,就是真實不虛也。

三、身和同住:正當行為,合乎道義,達到做人目標,是「身和同住」的具體表現。

四、口和無諍:修道不是由「爭」和「辯」而來,是由行為「做出來的」。言語是最危險的武器,宜謹言,謹言之中,有平安,沒有「異」見,沒有爭執,就具備了覺悟的起碼條件。

五、意和同悅:彌勒眷屬,宜持老祖師的涵容心態,法喜充滿,團結共處;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雲。

六、利和同均:待遇絕對是完全平等的。「利」之一字是學問人品的試金石。

儒家的「和」

中庸「和」也者,天下達道也。《論語》:「禮之用,『和』為貴。」迄今有幸身為白陽弟子,理應探討切磋,提倡「謙和」是儒家的基本精神之一,人與事物的和諧,有情有理。人與群體的協調,情理並重,俱是樂群貴「和」的價值取向。儒家講道很實在,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是理想的道德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調整的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它既是道德規範體系之所以合理的基礎,又是社會秩序之所以穩定的保證。

「和」是對「不同」的事物進行協調,利用事物之差異和特性進行相互補充,以充份發揮「不同事物」結果的整體功用。以「和」的規範性來調節「爭」的失序性;以「和諧」的心態來淡化「爭」的緊張異化,人「和」關係睦,家「和」萬事興。

我們必須留意到:人與人交往之中,利益衝突的不可避免,決定著「道德制約」的必要性。當個人與他人、社會發生衝突時,採取是恭敬、謙忍的態度,為的是「群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

道德的實質:它在於「行」而不在於「知」。它是「行」得,而不是「學」得。「學」得再多,而不能見之於「行」,用於實踐在世俗的人倫,也不能稱之為有「德」。只以「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荀子曰:「行法志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可見人的價值在實現「德」性完善,實質上是家庭的完善,也就是社會的完善。常言道:「心底無私天地寬,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

經過了二○○四年南亞大海嘯浩劫,一切一切都必須看淡,同於我者,何必可愛,異於我者,何必可憎?我們只是世界中的一粒微塵而已。再回顧看看南亞風雨中的微塵,我們是幸運的一群,有道可修,在安定中求進步。

道家的「和」

「善者親之,以治吾善,不善者親之,以成吾善。」道法自然恰是對立的,例舉:四季的春、夏、秋、冬,它是用對立的事物來製造出和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在我們修道的過程中,不僅要以正面經驗為「師」,而且要以負面的教材為「資」–借鏡。意喻:善人之師是成功學。每個行業,每一時代都有成功人士,我們揣摩他的行為,學習他的模式,總比靠自己嘗試或者失誤,還來得事半功倍。

不善人之資,教訓更大。我們必須記取教訓,作為將來行事的警惕。但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它的作用,遠不及從自己的人生失敗的地方來學習,只原「不善之資」它有切膚之痛,從中可以提供動力來避免重蹈覆轍。前車可鑑呀!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傷痕。針不扎到肉不知痛,針針到肉才見真章。基於此,總認為個人失敗的痛苦教訓,實在有必要詳細紀錄,反覆來分析,以作為借鏡。不但要愛其「師」,而且更要愛其「資」,兩種學習功能,不相伯仲,各有千秋。

我們能夠在這人世上,放棄掉自己所有「分別」的念頭,不親富貴,不疏貧賤,篤志以堅心、定力來修道,不為外境假相所迷,所得到的境界,必然是很高的了!所以決定我們自身價值的條件,並不在於我們的出身,而在於我們的心靈和行為,只要精神高尚,一心持戒,道德圓融,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寬平快樂,靜中自有無限妙理。

社會關係是複雜的,而這複雜體系總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上,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人與人不至於陷入影響正常秩序的矛盾,有教養的君子,在志趣不同者面前不浮躁,在同道者面前坦誠相待,人生漫漫旅途中,像火、像燈,互相燃燒彼此照亮。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石以立身,

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風光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