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體悟自惕心性(下)

(續上期) 美國全真道院 溫詠鳳

知止不恥 知足不辱

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若要行船穩,必須船頭正,心是「真」,一切都是「真」的,心是「正」,一切都行得「正」;心不誠實,不會成事,不虛心求知,不知道事理,小漏洞一多,船就難逃滅頂之災,等到掉落水中才來懊悔為時已晚!尤以身處道場的大家庭裡,我同修們宜學習彼此容忍,要瞭解到每一個人都有其弱點,在人最薄弱的那一方面,都容易被切割,甚至於搗碎,千萬別管箇兒衝著往前看,看利益,看所佔的優勢,而不屑看後面,壓根兒不考慮後患、後果所帶來的隱憂,即「後遺症」是始料所不及的,縱使您像神秀般偶像受人崇拜,還是您要去崇拜偶像,謹請記取莊子寓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惹來麻煩。老實說:人們相爭、相辱,大多數因為「欲」索求無度。唯有「知足」、「知止」,自然減少災難、減少恥辱。號召著每一個人要清心寡欲,與世無爭,這是老子以及後來莊子的共同主張。倘若遇不如意事須恬靜、忍耐以處之,若有一毫怨尤之意,便生出許多躁擾,不單累心,抑且累事。

「面子」是外在的,是讓別人看的,「尊嚴」是內在的,是自我品嚐的,孰輕孰重,見仁見智,側重「面子」者:把「寵」與「辱」看得如同生命一般貴重的,「寵辱皆驚」,經常把「寵」看得太高,而承受不起,把「辱」看得過低,又忍受不了,形成「得寵」會吃驚,一旦「失寵」認為那是受「辱」,同樣也吃驚。認識到寵與辱對於人之尊嚴的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得「寵」又何嘗不損害了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只以受「寵」者,總感覺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會擔心隨時失去,此患得患失心態,直讓人格、尊嚴無形也受到損害。

如果我們能做到看淡任何寵、辱,坦然而立去面對,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不在乎得「寵」,不擔心受「辱」,歸納是「寵」、是「辱」,概括別人在主導,拜他人所賜,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有獨立人格,不論外界待己是「寵」是「辱」,抬舉或者貶低,一概要保持平常心。寵辱皆驚沒出息,「寵辱不驚」才是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這樣的人,足以承擔大任。世路無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是難能可貴!

白陽的修士應該在靜穆中提高自身修養,培養自身的品德,莫羡人富,莫嫌人窮,做人不宜有驕傲的態度,但不可以沒有骨氣,對「名」對「利」若不採取淡漠的態度,就無法確立自己的志向,不能安寧、清靜,就難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求學問,一天比一天增加,修養「道」情,欲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達到「無我」境界!人格修養,立身處世的關係,正如車軸相配,片刻不可離,如斯的內「修」仁德,外「行」堅貞,執於行是義禮,達於人是典範。再者人要有自信,自信之中不會驕傲、狂妄,自信之餘,亦要有自知之明及自我檢討的能力,虛心之下,就是具有氣度,氣度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如是做人、做事才會有所增進,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生活。

為人尚要保留幾分單純、率真、清淺,根本就沒有什麼成敗榮辱的觀念,宜學習老師的赤子心,處世之道,要淺一些,悟世之道,要深一層,「悟」就是領會道理、哲理,那一種慧心開啟見「自性」。可知人在順境中要比逆境中更需要美德呢!逆境常使人難堪,誠然,即使在人群中,找出一百位能忍受逆境的人,亦未必找得到一位能正確對待順境的人,只無奈於「人」的優越感固執、狹窄,歧視產生行為上的錯誤,扼殺了良心!

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知短於自「智」,故以「道」正己。人生有限,歲月無限,當青春尚未被市儈習氣所引起道德的殞落,消耗盡時,敬祈體會聚散無常,趕緊珍惜光陰,善用時間,懺悔過去警誡未來,己正正人,己度度人,別把肥料澆在莠草上,使它格外蔓延……。

最後,要明確一點,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了形體,就不應該參與人世上勾心鬥角,一輩子此般地與外物互相折磨,恁憑它像一隻脫韁的野馬一樣,走向生命的盡頭,而沒有辦法阻止下來,這樣的生命,不是太可悲嘛!加上我們的年齡跟著時光流逝,意志亦隨著日月衰退,不久就會像枯木落葉,當永別這個世界,試問:還有那一樣是屬於您,屬於我呢?

  莫盼陽光晝夜照耀, 莫憂烏雲長久籠罩;

幸福是虛名,只有知足, 才使您心清寡欲樂陶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