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3
2011年11月
Sutra Field
經典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德
經
道
白話淺釋
36
(接上期)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飄風:
很強的風,以氣象來講是指颱風、颶風。
.
驟雨:
暴雨,不尋常的雨。
天地正常的狀況是風調雨順、寒暑交替,如果人違背自然、破壞環境,天地
也將會風不調、雨不順。老子相信不尋常的狂風是無法持續吹整個早晨,不尋常
的急驟暴雨,也不太可能整天下個不停;因為這種強風急雨是天地不平之氣,已
經違反自然的清寧,故不能長久,很快就呼嘯而過。
若就人身而言,狂風就如同人的脾氣,一生氣,就好像火藥庫爆炸一樣;
暴雨則猶如人的情緒,晴時多雲偶陣雨,眼前還好好的,等一下卻稀里嘩啦下起
傾盆大雨(淚水),讓人百思莫解。此兩者也都無法持續太久,例如:脾氣一爆
發,則氣急敗壞;淚水過多,則眼睛乾澀、視力模糊,對人體的健康都造成莫大
的損害。由此可知,人若無法調和到自然狀態,就會產生種種痛苦、不舒服;所
以凡事順其自然就好,不要太勉強。否則不但無法如預期的結果,還可能造成反
效果。
正常的風是「和風」,正常的雨是「細雨」。堯舜執政的時候,是「風不
鳴條、雨不破塊」,那時候百姓常言一句話:「帝力於我有何哉!」百姓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堯舜做了皇帝,也不會去干涉百姓,也不會加以勉強,所以說
「帝力於我有何哉!」對老百姓沒有什麼影響,一切都很自然。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孰:
指誰也。
是誰主宰那不自然的狂風暴雨呢?這是誰做的?原來這是天地自然之道。
pg_0002
基礎雜誌275期
4
Sutra Field
經典篇
Sutra Field
經典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德
經
道
白話淺釋
30
人秉天而來,立於天地之間,無始劫以來,造罪無數,陰陽失調,不順乎自然而
為;不管天地多大,若是反常,亦不能長久,何況渺小的人呢?人若不履行正
道,而走向不正常的歧途,更不能長久;所謂妄作妄為,自作自受,又說「天作
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一段是老子要我們馬上
調適自己,凡事不能勉強造作,需順乎天理,合乎人性。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
從事:
做事之意。
.
失者:
指失道、失德、失其自然者。
立志修道者、欲明心見性者、以及想把道宏展出去的人,大家共同以道濟
世,這就是同於道。道以無形、無為成濟事物,故從事於道者,亦以無為濟世、
以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道者同於道」。
遇到上位有德時,就以仁義來濟世,這就是同之於德。至於與沒有修道的世
俗之人相處時,我們亦和光同塵,和而不流,故亦同於俗。道者、德者、失者,
因人心的不同,行為也不同,故有此三等也。
所以從道者是怕「因」,謹慎於起心動念;從德者是怕「果」,行為已做出
來才戒之。從失者是不信因果,所以良心泯滅、妄作妄為,最後自食苦果;不但
生時要承受極度的痛苦,死後還要繼續在四生六道中輪迴,這都是失道的結果。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孔子云:「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但又云:「
德不
孤,必有鄰。
」可見孔子認為真修實煉者稀。老子也認為真的要為道而努力,不
要怕寂寞或時不我與;要甘於寂寞,還要快樂的去享受無人同行的寂寞。所以在
修道路上,只要有心修持,雖領悟層次不同,互相切磋時不固執己見,彼此都可
pg_0003
5
2011年11月
以得到快樂;互相談說道理,該說的要說,不該說的就不說。
古代有一個寓言故事:一位老師帶學生去客棧歇息,店家叫伙計捉一隻鵝宴
請客人;伙計問要捉那一隻,店家就說:捉天還沒有亮就呱呱叫的那隻。過了二
天,這群師生投宿於另一客棧,客棧老闆也吩咐妻子殺一隻鵝,並且特別指明殺
那隻不會叫的。隔天,學生就問老師:「先生啊!之前的店家說殺呱呱叫的鵝,
昨天這老闆卻說殺不會叫的鵝。到底是說話的好,還是不說話的好呢?」老師回
答說:「要說不說,站在其中。」
這意義如何解釋?那隻說話的應該天亮才說話,天未亮就呱呱叫,吵死人
了,所以捉去殺。另外那隻,叫也不應,喊也不來,好像啞吧一樣,沒有用,就
被殺掉了。此譬喻修道要站在其中(中庸之道),不要亂說話,也不要不說話;
該做的要做,所以修道就是在修持中道之道。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