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11
2011年10月
潘風明點傳師
修辦道經歷自述
(下)
潘風明點傳師
(接上期)
講師理念
能擔任忠恕學院初級部講員班的主班點傳師,應感謝上天慈悲、老前人慈
悲。我當時訓練講員的技巧實是有限,不過自小就有一種想法──前人有命,後
學就接受,這個命就是要成全我們;毫不考慮接下這個命之後,本來自覺不會
的,很自然也就變成會,這完全是天命的功德。只要相信這種力量,自不會去考
慮「我會不會」,先承接下來再說。面對道場中很多的事,我都抱持著這種理
念,有命就做,有問題就叩求上天、老師慈悲,因此若說是指導,實是不敢。
要如何成就一個講員,依個人粗淺的經驗:
一、一切求老師、上天做主,我只是一個導體。是老師能,非我所能。
二、平常可廣泛涉獵知識、多見多聞。一旦上台,則須了解一個觀念──我們不
是做學術演講,也不是知識的傳布者,而是要替上天宣道、布道、講真理。
故我們所了解的一切,到了台上都要完全掃空,否則上天或老師要透過我們
這個導體,說一切能與大家共鳴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故須隨時隨地放鬆自
己。上台前充份準備,可先擬大綱,也可隨緣、隨機說法,加上經驗的累
積,不必考慮自己是否修到那種境界;只要抱持一心,上台後完全放下,一
切都靠老師加智慧。
心得點滴
辦雜誌是文化工作,我早在多年前就有這個意願。記得還沒當兵前,幾位
pg_0002
基礎雜誌274期
12
志同道合的年輕前賢,成立自己的青年班,一星期一次,輪流到彼
此的家中研究;當時也成立圖書室、資料研究中心。後來因時機
未成熟,而沒有達成心願。這個願望一直孕育到一貫道總會成立
(1988),因編輯雜誌的火種未滅,機會一來就萌芽了,才有今
天基礎雜誌編輯部的成立。道雖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為了世
道人心的廣傳,透過文字是最方便的工具,故文字的敘述是很重要
的。因此辦雜誌的工作意義深遠,它能影響整個世道人心與思想,
適巧有這機會,便一直持續做下去。
基礎雜誌在民國七十八年元月一日創刊,至今前後四年多。之
前本無經驗,只是憑著 天恩師德及眾人智慧所共同成就,個人覺
得還不夠圓滿。心中所構想的辦雜誌之宗旨是「生活的、體驗的、
一貫的」,故雜誌的內容最好能在生活化中展現;將道透過文字,
展現到藝術、道學、生活……等層面。因礙於道場欠缺執筆的人,
而後學個人能力有限,希望道場內有經驗者可來接辦。
一本雜誌的內容若只屬於靜態報導,已不合時代潮流。必須針
對時代需要,以座談、研討的方式來展現主題,即是雜誌一出刊,
既有動態的一面,也有靜態的呈現。針對社會需要、時代脈動來跳
躍,而能有前瞻性;無論社論或文章發表出來,是具有前導作用
的,在別人尚未發覺前,先透過雜誌啟發、引導別人。
雜誌的宗旨、內容理應如此,然礙於後學能力有限,想去實現
這些構想,卻仍距離遙遠,故希望道場能有好的人才來共成;若能
有共成的機會,在有限的情況下,我可以幫忙輔助,經過一段時間
就可以發揮;現已有基礎,將來接辦者也較容易。往後道務應透過
教育和文化,方能真正展現,這是道場最好發揮的方向。故文化和
教育應是很好的基礎,希望有志者能共襄盛舉。
道場觀感
道場實際是理天的縮影,是 有無相生的。自小與道場接觸,
當時的道場,道親資訊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所聽的道理祇是三
寶,知道怎樣做人;三期末劫將近,要快修道,就只有這些理念。
一有空就度人求道,那時研究的班次很少,反而辦道的次數較多。
pg_0003
13
2011年10月
以前的老
堂非常簡陋,有的是在茅草屋、土屋之
中 ,也無 任何神 像,若 有也 僅是以 一個小 木板架
釘 在牆壁 上,拜 墊皆是 以稻 草編織 而成。 雖然簡
陋,但是一進入老
堂,滿是清靜的氣氛,自然會
有一股非常清涼的感覺。現在的老
堂雖裝潢得很
莊嚴,卻少了靈力之感,或許也因為現在修道的誠
敬之心不比從前。以前的修道者非常誠心,自然老
堂就有靈氣的力量,故當時的道親都一心一意歸
向老
堂,喜歡到老
堂,將塵俗沈澱。雖大家都
在上班,但不會被外在的一切牽絆;一下班,點傳
師、道親們都往老
堂去,無論有無開班,一有空
就去;去的人就先打掃老
堂,然後練習寫字、書寫黑板、看自己的書,各自用
功,不會東聊西聊。不久之後,點傳師便來賜導格言、對聯方面的道理。賜導完
後,大家再各自去練習,有問題就請示點傳師,要回家者就回家,要留下來的人
便留下來。當時都是儘量度人、辦道,幾乎每天都有道可辦,同時內心也非常的
清靜。
同修共勉
以前的修道者,皆是「一直心」在修道,後來因為環境的改變,也影響到
修道者心的純度。例如:以前修道人的觀念是「有理接受,無理忍受」。他能沉
得住氣,了解順境是栽培成全,逆境是力爭上游,也是另一種方式的成全,不會
覺得不合理,故只有「一直心」。後來的修道者在這方面涵養較欠缺,變得理性
化、是非分明。世間的一切虛虛實實,無法講得清楚;但我們對自己的因果、因
緣、歷練則要清楚。對於外在的一切不必那麼認真;因為外在的一切猶如卡通影
片,一晃即逝,要有此種觀念,才能時時觀自在,不被外在的各種情況擾亂得心
緒起伏不定。這是這一代修行上較欠缺的理念,故難免會有挫折感;稍遇挫折就
懷疑這裡是否適合我修,而開始有分別心的產生,因此不能安守其份。一個真正
的修行者,相信外在的一切皆是助緣,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皆是增上緣。對自
我內在來講:我們要有「信靠上天、信靠老師,要信靠到底」的心,如此這條路
的途徑才會有「踏遍世路覺山平」的心胸;雖外在看來是坎坷的,但依自己真誠
的理念,是可踏出一條平坦的光明大道。
頒發獎學金給福源國小的同學。
pg_0004
基礎雜誌274期
14
一貫展望
道是大道、是公道,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是無所不包,故不可
將道侷限在宗教範疇裡。它涵蓋整個天地宇宙,不論有形、無形或具體、抽象皆
包括其中。能如此觀之,則道與人類、文化、教育等皆能互相結合。如《論語》
說:「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因此,道的開展性、開發性也應不
離此,以期能使天人皆得安和。故祖師、老前輩們是看時運,須做什麼,便很專
注地去做。在當時他們都很專注地度人、開辦道務、成全道親,因為當時的時運
是如此。而到我們這一代及以後的時代,除了要繼承祖師、前輩們道務的開辦及
度人、成全──所謂的「天之道」外,我們還應該配合「仁道」。隨著整個時代
的背景,老一輩是「志於道,據於德」,我們這一代則還要再加上「依於仁,游
於藝」。配合仁道,透過道的本然,溶入現代社會的生活空間,朝向現代地球村
的整體需求去展現:如環保、教育、文化、慈善工作及生態保育方面,這對未來
人類的生活、生命及心靈都息息相關,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全文完)
後記
黃郁雯
點傳師入道因緣法自然,入滅因緣亦法自然;一生行誼皆法自然。
點傳師從四歲入道門即隨母親風雨無阻,每日到
堂叩頭禮拜;九歲聽命前
人開始學習法施;三十一歲領命,開荒、度眾、成全遍及四大洲;擔任基礎雜誌
社總編輯,為大道文化傳承枵腹從公、鞠躬盡瘁;甲子歲月刻守前輩訓示──修
道十目、內四德及外四行……。一路走來,秉持「一直心」,抱守「領恩學習,
聽命辦事」的精神,不專擅自高,無揀選分別,無私無我,一切總歸功於 天恩
師德、老祖師的鴻慈大愿、老前人大德,推恩布德、身體力行、一貫實踐、始終
如一。
自從去年老前人歸空之後,點傳師就身體不適,居幽靜養;原本大家期待這
一次靜養能讓大鵬再次奮飛,繼續引領後學修辦。不意此次奮飛,未依眾盼,而
pg_0005
15
2011年10月
是如天所命,轉化鯤鵬,摶扶搖直上九千里了!行跡縹緲的莊周,非後學所能望
其項背;原諒後學們無法鼓盆而歌,因為走的正是莊周!後學們連失所怙,哀慟
莫名!但我們知道此會修行,各有使命,各自有修辦之路;活著是種恩典,也是
使命!仰望蒼穹,大化如您,祝禱感恩您此世的引領、時時的提點;無量的慈引
與寬容!
住院期間,點傳師歷經多日的病苦折磨,形體已然消瘦如水果師;然而一提
起未完成的心願,您的眼神即刻蘊亮慈光,精神矍鑠地說:「如果,能讓後學有
個小小的、小小的心願,那就是要成立專屬一貫道的文物館、圖書館!一貫道的
歷史文物、典籍,都可以在這裡一覽無遺;一貫道的文化相關事物,都可以在這
裡尋查閱讀。我已經有些小小的、小小的藏書了。……然後呢,就是繼續講學,
再深入研究經藏。…… 」。您是信靠上天,信靠到底的;您的貫徹到底,後學唯
有默然守玄,將當下的感恩與震撼涓滴匯流無言之漩心……。曾經,在您危在旦
夕之時,無能為力感襲來;面對一向有求必應的您,後學們實在不知該如何正確
的希望。而再面對此時如此清明、透澈、一貫的您,我們實在慚愧、感恩的又上
了一堂生命重要的課程。
如果,當時您就這樣走了呢?您是否有任何遺憾?有沒有放不下的?有沒
有我們可以圓滿的地方?您一如講道時的熟悉神情,閉上雙眼,豁達一笑地說:
「千般萬般放不下,還不是要放下?如果真是那樣,就這樣,就放下吧!」「我
一路傻傻地走到這裡,傻傻地修道,一切都是上天給的福氣。還有好多事要做,
還有好多事想做,上天如能應允,我就歡喜捨身辦事;上天要我回去,那就回去
吧!」
道喜點傳師已然實踐您的逍遙展翅!您一直都很自在,在人間牢籠依然自
適自得;置死生於度外,您如是信受奉行!幾次出生入死,總不離方寸,皆法自
然,一秉初衷,歡喜自在,信靠上天信靠到底,始終抱持最樂活的希望。及至時
刻一到,也清靜回歸,一任逍遙。
生命一直都在對生命說法,用親證、用言行、用一生!始終如一!道,可以
如此活現;生命,可以如此自由。敬愛的點傳師,感恩您如是親證,感恩!謝謝
您!後學們如是見證、如是信受,深愿一生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