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
鄭清榮點傳師
心
淺
說
四
經
惡心固然是妄心,善心也是妄心,因善惡是相對而立的名相,善惡也容易
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孔老夫子勸人應「擇善固執」。真心會不會隨著環
境而改變?絕對不會。所以,《楞嚴經》講,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分辨真妄二種根
本。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一定要弄清楚。修行絕對不能用妄心,一定要用
真心。
什麼叫做「觀」?離心意識叫做「觀」,也就是返觀內照,不分別、不執
著、不落印象,心不被外塵境界所牽引,就如《壇經》所說:「
六識出六門,於
六塵中無染無雜
」,《金剛經》講「
應無所住
」就是「
觀
」,禪宗講「
參禪要
離心意識參
」,能夠離開心意識就叫做「
觀
」。唯有觀,才能夠悟入真心。真心
是「意」想不到的,你用想的,想東想西,絕對想不到真心,所以六祖說:「
三
乘人不能測佛智,患在思量。
」
觀照如同撥雲,撥得雲層越薄,陽光越能透出,也就越明亮,觀照的功夫越
深,心越能得定,心越定,智慧就越開。透過觀照,流露出來的智慧,叫做「
觀
照般若
」。
唯有觀才能夠契入實相,實相就是真心,是諸法的真實相。這實相有很多的
名詞。佛在每部經典,所用的名詞不一樣,事實上衪所講的都是一樣,就是我們
的真如本性、佛性,《六祖壇經》講
自性
,《華嚴經》講
一真法界
,《法華經》
說
實相
,唯識學上講
真如
,《金剛經》指
如來
,所謂諸法一如,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因為廣大無邊。
「實相般若」就是實相已經現前,實相顯現出來了。實相具足無量的智慧,
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三種般若,後學來舉一個比喻:譬如我們要去某一處名
(接上期
)
13
2 0 1 1 年 5 月
pg_0002
基礎雜誌269期
14
勝遊覽,首先要閱讀遊覽指南,了解路線怎麼走、搭什麼交通工具、有什麼景
物、幾個景點,先做一番了解再出發。如果看了指南書以後,卻不去實現,雖然
知道有那些景物,講得好像是真的一樣,到底是書上寫的。看般若經典懂得一些
佛理,是文字般若,就如同看旅遊指南書一樣。
「觀照般若」,就如同照著書本上所指示的路線去走,在未到達目的地前,
在修行上講,就是證實相前,因透過觀照所流露的智慧,稱作「觀照般若」。到
達目的地,所有的景像全看到了,修行上稱為「實相般若」,實相現前了。我們
常說西方極樂世界多美、多麼莊嚴,你怎麼知道的?佛經上看來的,去過沒有?
沒有。所以佛經只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想去嗎?想,那就要修行
啊!所以,文字般若是解,解什麼?解如來真實義。解之後要行,行是修行,有
解沒有行,只是空知;反之有行沒有解,那是盲修瞎煉,譬如說:「這位前賢我
們走」,要去哪裡?管它去哪裡,先走再說,這邊走走,那邊繞繞,沒有一個目
的,到最後渾身疲憊,達不到目的。所以一定要先求解,目標確定了,才容易達
成。這「實相」就是目標,實相現前就證果了——開悟見性,見性就成佛,目標
達成了。
在禪宗有所謂的「指月錄」,引指見月,若有人問月亮在哪裡?被問的人
用手指往月亮一比,只要循著手指頭所指的方向,就能看到月亮。文字就是手指
頭,因此必須按照文字所說的方法去修,才能證悟自性,如果一味的執著在文字
上面,經典研究得多通達無礙,卻沒有修行,一樣沒有用,無法證得實相。實相
一定要透過修行才能證得,像阿難,是佛的堂弟,釋迦牟尼佛很喜歡他,他的記
憶能力非常的強,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但是他只重多聞而疏忽了
修行。有一次他想學大乘行者化緣,而行次第乞,一家一家去行乞。小乘人定功
不夠,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譬如:酒家、屠戶家、唱歌人家、高官家、淫女
家,因為定功不夠,接觸這些人家,容易動心。然而當時的阿難才證得須陀洹
果,就想學大乘行者,哪知道他行乞的人家中,竟有一戶是妓女家。妓女摩登伽
的女兒,一看到阿難,雖然頭髮剃掉了,還是英俊瀟灑,愛慕之心油然而生。於
是請她媽媽幫忙,用邪咒迷惑阿難,差一點破了大戒,幸好佛陀慈悲,派文殊菩
薩,持楞嚴神咒,到淫女家破除邪咒,救了阿難。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pg_0003
(續下期)
醍
∣
醐
∣
法
∣
水
15
2 0 1 1 年 5 月
阿難被救回來,見了佛便痛哭流涕,悔恨自己從無始以來,一向多聞,不重
視修行,因此未能成就甚深的定功。原以為佛會送給他三昧正定,不用自己修,
沒有想到「身心本不相代」,修行這件事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各人生死各人
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兒女再孝順也無法叫他替你吃一口飯,修行這件事更是要
自己來,別人是無法替代的,一定要自己下功夫,才能證得實相般若
。
在禪宗公案裡,有人問和尚:「請問什麼是佛?如何成佛?」和尚不說一
句話,把他帶到茅房,幹什麼?小便。我問你什麼是佛,為何帶我來小便?你
看,這種小事都要自己來,每天不知跑多少次,能不能說我太忙了,你幫我去?
不能,一定要自己來。呼吸也要自己來,成佛這件事更要自己來,所以說自性自
度,佛不能度。
所以,這三般若,要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依文字般若,而提起觀照
般若,最後才能證得實相般若。明師一指點圓滿具足三般若,「一指中央會」,
「一指」是文字般若;我們的心隨著手指頭迴光返照,是觀照般若;當下一念清
淨,離相無住,是實相般若。但應知所不同的是,我們並不是自己親證實相般
若,不是自己透過修行而證得實相,而是佛力加被,天命加持,讓我們在一指當
下攝受妄心,剎那契合真心,卻無法常住,所以恩師才說:「你今得一指,飄飄
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就因為我們不是親證的,所以求道以後,
還得再降伏妄心,透過「終日煉神光」,以期將明師一指點,當下那一念的清
淨,化為永恆,而能常住真心。
「波羅蜜」,「波羅」是「彼岸」的意思。「蜜」是「到」。「彼岸到」的
意思,這是印度文法,以中國文法來講,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在印度是一句
很通俗的話,是「到家」的意思。可不是到我們所住的家,而是功夫「到家」。
例如你煮菜的功夫到家,就叫作菜波羅蜜,現在把「到家」用到「般若」,「般
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到家。智慧到家,應該是那一種智慧呢?應是「實相般若」
現前了。所以說「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智慧到家了,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究
竟圓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