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六
祖
法
寶
壇
經
祖
一
日
喚
門
人
總
來
吾
向
汝
說
世
人
生
死
事
大
汝
等
終
日
只
求
福
田
不
求
出
離 生
死
苦
海
自
性
若
迷
福 何
可
救
汝
等
各
去
自
看
智 慧
取
自
本
心
般
若
之
性
各
作
一
偈
來
呈
吾
看
若悟
大
意
付
汝
衣
法
為
第 六
代
祖
火
急
速
去
不
得
遲
滯
思
量
即
不
中
用
見
性
之
人
言
下
須
見
若
如
此
者
刀
上
陣
亦
得
見
之
眾
得
處
分
退
而
遞
相
謂
曰
我
等
眾
人
不
須
澄
心
用
意
作 偈
將
呈
和
尚
有
何
所
益
神
秀
上
座
現
為
教
授
師
必
是
他
得
我
謾
作
偈
頌
枉
用
心
力
人
聞
語
總
皆
息
心
咸
言
我
等
已
后
依
止
秀
師
何
煩
作
偈
神
秀
思
惟
人
不
呈
偈
者
為
我
與
他
基礎雜誌270期
10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
陳政筆 主筆 忠恕學院 整編
(接上期)
【經文】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
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
慧否?」
祖曰:「汝作此
,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
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
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
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
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
,將來吾看。汝
若入得門,付汝
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
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
如夢中,行坐不樂。
【字辭解釋】
.
堂:
五祖授課的講堂。
.
妄求祖位:
奢想得到第六代祖師的祖位。神秀禪師內心不能放下執著,不待
五祖評論就自我斷義五祖的意思,所謂的自我洩露心跡?
.
無上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指自性本體。
.
一切時中:
猶言「二六時中」,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的每分每秒。
.
萬法無滯:
指一切事理真如空性,了然透徹,一切無心無執,通達無礙。外
在的一切、內心的思緒都能灑脫自在、無執無染。
.
一真一切真:
真如本性是真實不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運用自在,變幻無
窮;一切萬法皆不離自性本真。「一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
.
如如:
第一個如是助辭,能達到了的意思,第二個如,是名詞,指本性的意
思,有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之意。意即一切的運用皆由自性出發,應用無滯,
毫無障礙;無用之時,回歸清淨,亦無所障礙。
壇經心泉
ぃ
.
pg_0002
11
2011年6月
【白話直譯】
五祖於當天晚上三更時分,在法堂召見神秀,問說:「那首偈語是不是你
作的?」神秀回答:「確實是弟子所作,弟子不敢妄想求取祖師之位,祈願師父
慈悲,看看弟子有沒有一點見性的智慧?」五祖說:「你作的這首偈還未見到本
性,只到見性的門外,尚未進入門內。這樣的見解,要尋求開悟無上菩提覺性,
是一點都不能得到的;無上菩提是不假外求的,必須是每個當下的一言一行,都
是發自於自己本心的良知良能,展現出本性的光明佛智,而這個本性是不生不滅
的,在應用本心本性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都是自性的本真流露。由自性所
衍生對應萬事萬物的法,是不會有任何窒礙難行的情形發生。把握這本性的純
真,一切萬事萬物都能運用自如,真誠以對。所有的一切外境就以這個應用無滯
的本心去應對,這個如如的本心,就是最真實的本性顯露。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
個見地,就是無上菩提,就是見自己本性。
你暫且回去再思考一、兩天,重新作一首偈語,再送來給我看,如果你能進
入見性佛法之門,就傳授你祖師的衣缽及心法。
神秀聽了五祖開示,頂禮之後離開講堂。就這樣經過好幾天,還是無法作出
新的見性偈,這些天神秀心緒擺盪不定,精神與思想都不得安頓,好像生活在夢
境當中,很不踏實,有如行屍走肉般,行住坐臥之間,總是悶悶不樂。
【心法記要】
一、五祖堂上見真章
五祖在大講堂上召見神秀,雖然神秀也不斷提醒自己「覓祖位即惡」,但
在得失心作用之下,五祖未問就先答「不敢妄求祖位」,卻也自然露出馬腳,顯
示他雖不敢強求但還是十分在意祖位。然而五祖卻直言「未見本性,只到門外,
未入門內。」完全不像在眾人面前客套說「盡誦此偈,即得見性」。可見修行是
非常直接的,見性與否,自然也絲毫騙不了人;「見性之人,言下須見」,不會
因為時間、地點、對象的不同而時有時無。縱然如此,五祖還是再次明示見性之
法,希望神秀可以好好體悟一番。
pg_0003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二、見性除了根器還要因緣
由此可見修道見性是機緣「宿昔有緣」、是頓悟「當下契機」,不是單靠
日積月累就能成就。不契機,是不可能在一兩日能夠參悟的;而是在平常修持當
中,以真心觀照而自得的真理。然而,不契機時再多的語言文字也是徒然無功。
若不是祖師的一大事因緣,讓白陽弟子先得後修,打開玄關竅門,種下智慧佛
種;又傳下簡單易學的三寶心法與性理心法,末法時期的今時眾生,那有般若妙
智,能夠體悟無上甚深的微妙佛法?修持如此高深的神秀禪師尚且體悟不得,更
何況是一介凡夫呢?所以今日白陽弟子何其幸運,在得道的當下,同時開啟智慧
之門;讓我們在研讀經典的同時,可以快速契入祖師的心法。我們更應該感恩惜
緣,報恩了愿,將自己體會的祖師禪、如來禪,以更淺近的語言文字,啟發有
緣,救渡眾生。上報白陽祖師的降道之恩,下報引保大德的化導之德;才不枉費
今生,徒然此行。
【經文】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
。惠能一聞,便知此
未
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
?」
童子曰:「爾這
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
法,令門人作
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
於南廊壁上,書無相
。大師令人皆誦,依此
修,免墮惡道。依此
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
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
前禮拜。」
童子引至
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
「亦有一
,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
,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
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基礎雜誌270期
12
(續下期 字辭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