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淺釋》(7)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整理

庶:很近乎道。孔子很讚美顏回,他說回也,其庶乎屢空。屢空:就是常常沒飯吃哦,窮死了,所以說庶幾無愧,很接近道,一點慚愧都沒有。

和其光

這個是道的圓融作用。

1 和:融合、光彩,美善的行為。

我們修道,生活即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見賢思齊,道中凡是比我們好的,都是我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活到老、學到老、教學相長,教跟學一樣的進步。

所以各位和其光,不管是老人、小孩,到鄉下,到那裡和其光,凡是善美的行為,你都要學得很多,道理無窮,心虛者,獲益最多,所以和其光,各位前賢要多學,不能有任何的差錯。

同其塵

同化作用。

1 同:不異、不嫌棄。

2 塵:塵俗。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蓮出污泥而不染。修道不可自命清高,不憤世嫉俗,身在塵,心離塵,我們和而不流。這四個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每個人可自我評鑑一下:挫其銳,有沒有脫胎換骨?有沒有改變一生脾氣毛病?有沒有重顯出來,你有沒有挫掉,也就是說道有沒有沖而用。

解其紛

這一舉一動有沒有憑良心在做?要用道來主宰。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湛兮似若存

1 湛:深沉寂寞、無聲、無息似若存。

道是三教的心法,是諸佛的心印道、是自古不洩的,道是不能講的,所以有嗎?有,道奧妙神妙不可洩。

有,你不能說絕對有,似若存啊!像有啊!但是我不能告訴你,這一段不能講,你有道嗎?有,請你拿出來,拿不出來,因為似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為什麼老子講我不知呢?因為道的根源不可窮知,不能臆測,他不是學識、不是學問、也不是技能,所以吾不知。

誰之子:誰所生,我不知道,他是誰所生,他到底什麼時候有,但是可以說象帝之先,道是不能明洩的,他是三教心法,無形無相,不能言傳。

因為道,他有一種思維的極限,人的六根,所知道的很有限,以醫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能感受到萬事萬物的三十分之一而已,所以象界要了解理界,那不可知,吾不知是誰所生的,但可以告訴你象帝之先。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伏羲、神農、軒轅、唐堯、虞舜。

五帝:東方是青帝、南方是赤帝、
   西方是白帝、北方是黑帝、
   中央是黃帝。

象帝:就是司氣之神,有了氣,東、西、南、北、中有這個氣,那麼象帝就是在這五帝之先,就是說道生天地,未有天地,先有此道。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中者,道之本體,守中就是守住方寸寶田,世界上的萬物,都時時刻刻在變化不停,這乃是後天的變,但是真理永遠不變,故能夠守中的人,就可以觀天地造化之機,守不住中體的人,亦唯有隨波逐流,因環境而遷流矣。感謝上天的慈悲,我們共聚在一起,就是要提昇自性,這也是學佛的功夫,我們聚在這裡就是多聞。

多聞不習,惑不能除:只聽了很多的道理接受了聖人經典之後,你要以聖人的言行和實智、踐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習:實踐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

大家一定要悟,悟了之後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實施。不要每年都到佛堂來聽道理,但就是不實地去做。只是聽,聽到我懂很難哦!試試看,你常常到佛堂來,參與道中的活動,道苗的成長反而容易,加以我們在道中的呼喚,在服務中、奉獻中潛移默化,這樣道心昇華才快。所以說渡人就是渡己,把這些經典溶入你的心境,化做自己的言行,踐行在日常生活之中,否則這個惑不能除。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天地會變,因為天地有四時行焉,有百物生焉,它會變春、夏、秋、冬。百物生焉,萬物生生滅滅在輪迴、在變,但是中體不變,我們的自性不變,這種人是有道的、有智慧的。

萬事萬物之變,真理永遠不變,所以今天我們修道,就是要捉住中體,守住中體,看現象界的變。所以修道就是要守中觀變,守住中體來觀他的變,故真正明達的人,必定站在真理的立場上,靜觀萬物之變,並在變中觀察其微妙的真機,不能被變擾亂心神。

道德經每一章都很短,但意義深長,所以各位,經典若依文解義,則三世佛冤,經文皆照字面解釋的話,過去、現在、跟未來很多佛都被冤枉,你講錯了,所以文章的表面不是道,你要真正的去悟字裡的深義,因為在字裡行間,隱藏著大道的光輝,我們現在來研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 不仁:當天地生育萬物時稱作仁,收殺萬物時又叫不仁。

2 芻狗:用草紮成狗形,是古人在祭祀時用的,要用時很珍貴,祭畢之後,隨即拋棄,不用則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將萬物當芻狗看待,要用它來美化大地時,萬般關懷使其生長,不用的時候,就任它由世間消失。天地,想一想好像沒有仁道似的,因為他生育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卻也不讓萬物長存於世,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該收殺的時候,還是飛快的收殺。

例如:果實到了熟透的時候,就是不採收,它還是要掉落,消失於無形,這好像世人在祭神一樣,當在拜祭之前,或在拜祭時,祭品是被視為最珍貴的,很珍惜它。而在拜祭完成之後。其祭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丟棄,說起來,有點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看起來也很不仁道,為什麼呢?因為他心中充滿著愛護世人,希望世人享有祥和的生活,所以聖人制定了人倫規則,讓世人遵守而享有,但也有世人卻因遵行這真理,而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消失於無形。

因為有些人,忽視了人倫的規則,卻盡情的尋找自己的最愛,必定製造很多痛苦,讓別人去受,這樣就增添了人們多少的痛苦和埋怨,所以世人就以不仁來指責聖人。

聖人發現無上真理而示之於人,人們遵守它,可減少內心的痛苦,這樣說來聖人的幫助,是以真理認知苦因,而自我幫助,是以實行真理來剷除苦因,其實聖人並非不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 橐籥:就是風箱,比喻生生不息。
2 虛:真空寂然,無聲無臭。
3 不屈:內藏妙機,無窮盡也。
4 愈:生生不息。
5 守中: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