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觀」之真諦

後學記得修道之初,有一天在公車上,後座乘客下車經過後學身邊,丟了一本書給後學,還來不及反應,人已下了車,匆忙一瞥,原來是位和尚,環顧週遭乘客,怎麼只給後學呢?書中記述佛法最基礎的修持方法,有一段後學時常翻閱,看熟了就記住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三界之內,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對初學的我,「觀」字只認識字而已,面對塵勞煩惱,卻不懂怎樣啟用,直到十年後,身處困境,才激發智慧觀照,真正透徹內涵,它是般若心行心證,並非道義理解,熟讀經文,淵博的佛學、道學,可以做到解縛去綁,降伏無明妄想,悟明心地,解脫究竟。修道者欲修心性、明心性,「觀」是最重要的關鍵。藉由後學修道心路歷程,為依據來談「觀」字的真諦。

「求道的殊勝因緣」,母親懷我時,生了大病,一陣熱、熱得受不了、一陣冷、蓋上兩條棉被,還是冷得發抖,因此先天不足的我,五臟虛弱,免疫力極差,時常感冒咳嗽高燒不退,進出診所,只見護士手中針筒,人就嚇呆了,腦中一片空白,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夜夜咳嗽、發高燒,腦袋沒有燒壞,真是奇蹟!直到求道後,無意中,意守玄關,致清靜,氣聚神凝,通身舒暢,步履輕盈,心性靈明,體質才明顯的改善。

妹妹十七歲求了道,旋即素食,那時是瞞著父母,希望後學也去求道,還不會講道,說服不了後學,但每至佛堂上課,帶回幾本善書擺桌上,看到書,好奇心趨使下,很快的一本本看,看完幾本書後,心裡就想,動物外形雖與人有異,遇到襲擊,本能的反應就是逃命,肯定是有靈性,既然這樣,一個善良人,不應該貪圖口慾,弱肉強食,於是偷偷跟著妹妹吃素了,但仍不肯求道。過了幾個月,有一天,夢中漫步至一屋前,門前站著一位身著旗袍的中年婦女,端莊的領入屋內,伸手撥開內室的珠簾,原來是間佛堂,香案上彌勒佛福泰的端坐著,檀香裊裊瀰漫一室莊嚴清靜,佛看見後學,笑逐顏開,心想是個活佛也!不知如何禮拜,這是街坊流言的邪教嗎?仔細端詳,佛慈眉善目,邪在哪兒?心中存疑著,剎那間慈顏笑容已歛,緊蹙眉頭,忽然變成卡通片的哭臉,豆大眼淚,撲簌簌的滑下臉龐,驀然驚醒,真是個活佛也!自思書上說菩薩流淚,只因眾生迷戀紅塵不肯回頭!那我不要做眾生!妹妹說「你佛緣到了,去求道好嗎?」心裡想試試看也好!到了佛堂,妹妹不能做我的引保師,臨時找兩位前賢,成為後學的引保師,求道後,佛堂有課每班必到,逐漸熟悉後,發現引師一身旗袍妝扮,模樣眼熟,原來是夢中領我入佛堂的那位中年婦女,你能不相信,人與人之間,沒有因緣存在嗎?

求道後初次聽三寶,一時未能會意,只聽進一句話,點傳師說,放下念頭,不要想東想西,二六時中行、住、臥、坐,不離這個☉,久之自然會得到妙,是真的嗎?我試試看!當時年少純真無邪,立即暫息心念,心無旁騖,默守神凝,逐漸感覺,氣聚神凝,充沛通身舒暢,越澄靜、越清明、自幼大病雖無,小病卻不斷,一付氣弱聲小,病懨懨的模樣,心證至此,體質明顯起了變化,靜默寡言,必要開口說話,聲音清亮柔和,音波遠揚,好聽極了,步履輕盈,性天湛然明透,有種不可思議的靈覺能通,週邊諸事消息未至,好似濁水忽然澄止清澈無比,諸境緣影自然浮現,猶如永嘉大師云:「心鏡明、鑑無堂,廓然瑩徹週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後學雖未達到瑩徹週沙界之境界,但以年少懵懂無知,無任何宗教涉獵與背景,蒙祖師慈悲夢中點化,引渡至佛堂求道,得授明師一指,立即登堂入室窺見靈靈明明之本性,足以證明,一貫道是應天時運,道降火宅,祖師、師尊、師母所傳付,弟子們的性理心法,是道真、理真、天命真,而且是最直截心源性海之法門了。

後學跟著引師很快參與修辦行列,《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年少無知啊!不懂內外雙修,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稍微疏忽,識心即作祟,沾染塵垢,煩惱叢生,可見不曾降伏無明,怎得究竟呢?夜闌人靜,時常回顧戀棧那片清靜靈明本性,多麼湛然愉悅,此時卻揮不去擾心煩惱,心境天差地別,常自問,清靜靈明本性,為何不能常駐,永不退轉?仔細反省,似乎修持上仍有盲點,一時又找不出原因,只好暫時擱下。

一貫弟子,沾了天恩師德,生逢時,遇真道,節省尋尋覓覓,擇葉尋枝,繞冤枉路,明師這一指玄,明明白白告訴你真性所在,雖然近在眼前,能立即起信,篤定的,直叩心靈門扉登堂入室,真會本來面目者,實在需要外在助緣與根基。像後學這樣平庸資質,是蒙天恩師德的加持,十方諸佛的護佑,雖然僥倖一窺真面目,惟是初學,懵懂無知,缺乏啟發智慧體證參悟的歷練基礎,地基不紮實,怎耐得住狂風暴雨的侵襲而不退轉呢?

有一天後學煩惱極了,欲收心守玄,怎麼掃也不淨,放也放不下,意念更不聽話,散散亂亂,想找個方法,降伏煩惱,一夜翻遍經典,看到天亮,煩惱依舊是煩惱,真是束手無策啊!

歲月如梭,隨著各人宿緣,去歷事練心,不知不覺,逐步地啟發自性覺照,洞澈週身,事物境,眾生相,因緣生滅,返照至心根,這個假「我」,經不起慧日光臨,即刻銷鎔得無影無蹤,一元真性如如不動,清靜無染,豁然大悟心源性海,寬廣無垠,玄深不可測,古聖仙佛所謂的寶山寶庫,能藏無價珍寶,原來自性中本自具足!迷人不識一勁外尋,真是冤枉啊!常言道:真經不在紙上,故古來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上密意,口傳心印,原來如此啊!藉由般若心行心證,更肯定降伏無明妄想,了脫生死輪迴,融攝心法妙義,惟有如六祖云:「善知識,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後學再舉兩個經典實例:《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六祖云:「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仔細參悟這兩則,諸佛菩薩提示一個修行重點,欲煩惱解脫究竟,了脫生死輪迴到彼岸,見性明心,關鍵在於透過「觀」,「觀照」之智慧心行、心證過程。

「觀」、「觀照」之釋義很多,後學例舉比較貼切易懂的,法界次第云: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通達一切無閡名為智慧,即梵語般若是……肇師云: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慧。大乘義章云:麤(即粗)思名覺,細思名「觀」。

那麼「觀」與看有什麼不同呢?它在於一個「覺」,打個比喻容易明白,我們身邊至親長輩親朋好友,不論年齡,突然去逝,離開了你,普通人悲傷辦完喪事,擦乾眼淚,照樣過生活,有人看見肉身死亡,嘗到了什麼叫做無常短暫,從中得到啟悟,心想怎樣超越短暫無常呢?自然就積極的探討,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性,這是覺性靈敏之人,如悉達多太子年輕出遊四城門,見到生老病死,普通人時常接觸到生老病死,也沒有怎樣啊!但在他眼中看來,是多麼的震憾!它啟示著生命的有限,人生痛苦多於快樂,因此更加珍惜有限生命趕緊去追尋,永恆無限的道,不生不滅的真如佛性。

談到心性的修養,最常聽到,覺、悟、智慧、觀、觀照,反省檢視,迴光返照等等一連串名稱,其實不用刻意分別它的涵意,它的關係密切,它是由自性本體啟用,以達於妙用之心行、心證,全然是良知良能的功用。故不以法相來分別。以後學為實例,修道十年後,身處困境,始萌生智慧觀照心行,行深照見根塵作用,豁然開悟,當時亦不識這一串名稱涵意,心行至此雖處暗地,光明燃心中,擁抱自性光明,走過遍地荊棘,每逢絕處,勇敢面對,是時良知良能發揮了轉化銷鎔的功用,一層次一層次的突破,放下及至最低處,發明心地,心靈昇華,法喜充滿。再參古聖仙佛經典,方認識這一連串名稱的內涵真義。由此心行歷程更肯定「觀照」,般若心行是入心入性之關鍵,它猶如黑暗中,一盞導航明燈,達道之橋樑。

修道之人寄身繽紛繁華,思想紛岐的今時,欲透析善惡諸相,不被左右,誘惑蒙蔽,迷失真性,惟有定慧等持,何謂定慧等持?假使塵染未淨,欲收攝心念,也難歸於一(守玄)。如如不動名為本性,發於用名為智慧。一體一用;善啟你的智慧,透視外在假相,內照心性,內外明徹,百忙中篤行不懈。《涅槃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若透視了諸法空相,慧中有定,定中有慧,體用互融。身寄塵囂不住不執,無有分別對待,清靜無為,與道合其光,與眾生同其塵,如是領受一貫道性理心法之大益,靠自力了生死出輪迴,面無生,不枉來世走一遭。

記得道長住世時,每講至「道」、「心法」之核心,點到即止,默然無言,目光巡視著座下後學們,留下空檔時間,作何意呢?導引後學們,放下耳根聆聽習慣,啟發你的智慧體證參悟,道長常問:「理只用聽的嗎?」後學們齊聲回答:「要經過消化吸收。」道長說:「才是你的東西啊!」

縱觀以上,以道之殊勝為題,仔細思考,真正貫通體用,洞悉「道」,深邃內容,是由體啟用,自性覺照之心行心證。閱讀古聖仙佛經典,靜心參一參,便能嘗到儒、釋、道、心法精髓。代天宣化,融會貫通,左右逢源,道貫古今,真顯一貫心法、宗旨。
感謝天恩師德的加持,感謝道長於心法啟悟的導引,後學謹以淺白心得報告,提供前賢大德參考,亦了後學多年心愿,如有不足敬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