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8期
8
【經文】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
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
令上船,五祖把
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
。」祖云:
「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
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
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
世。
(註1)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字辭解釋】

.
南中人:
意即南方人。六祖來自嶺南,今廣東省新興縣。唐代時嶺南是
非常偏僻的地方。

.
九江驛:
地名,今江西省的九江縣,驛是指古時用馬車傳遞文書中途的轉
運站口。發展至當時也是渡船過江的渡船口。

.
艣:
船槳,撥水令船前進的工具。

.
自性自度:
超生了死的事,要自行去用功了脫,道在師傳修在己。
【白話直譯】
六祖惠能在三更時分,接受了五祖所傳的衣缽後,向五祖說:「惠能是嶺
南來的人,從來就不認得此地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到江邊的渡船口?」五祖說:
「你不用擔心,我會親自送你去。」五祖便一路伴送惠能到九江驛的渡船口。五
祖叫惠能上船,然後自己拿起船槳來搖艣(划船)。惠能祖師見狀便急著說:
「請和尚坐下,應該是弟子來搖艣才對。」五祖說:「應該是我渡你。」惠能祖
師便言:「迷的時候要師父來度,開悟了以後就要自度;『度人』及
渡船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壇經心泉
.
(接上期)
pg_0002
9
2012年2月
是一樣讀
的音,讀音雖然一樣,但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樣意義。
惠能生長在南蠻未開化的地方,說話的語音不很正確,承蒙師父(祖師)傳授心
法,現在已經開悟見性,所以應該自己度自己。」五祖說:「正是如此!正是如
此!以後的佛法,就由你發揚光大,盛行於世。(你離開三年後,我將離開人世
間。)你現在安心的離去,趕快向南方去,不要急著說法,此時機緣尚未成熟,
佛法很難興起。」
【心法記要】
一、迷時師度 悟了自度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是六祖的至理名言。「師度」與「自度」雖然都
是度,但意義卻大不相同。
「師度」是指自性尚迷,需要明師的指點與印可,方能確立目標方向。「自
度」是說,當明白自性是什麼之後,要靠自己去身體力行,直到成佛為止。「師
度」靠的是外力的助緣,與自己的佛緣和祖德。「自度」靠的是自力,發自於內
心的堅持;也可以靠愿力,加上外力的助緣,來幫助自己成就。「師度」代表的
是祖師心法的傳授。「自度」代表的是自性自度,心性的日漸光明,直至恢復本
來面貌。
唐釋慧海云: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
切眾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
度。(註2)
二、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人有時運,法有道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有緣遇得佛出世,無
緣遇得佛涅槃,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有佛法可得、有道可求。常言:「得道有四
難──大道難逢、人身難得、中華難生、明師難遇。」要能得到明師指點,還要
機緣遇合才行。
pg_0003
基礎雜誌278期
10
所以五祖才會告誡惠能祖師,要看清時勢,顯隱之間,自有機緣,勉強不
得。若不順應天時,而逆天行事,只會落得灰頭土臉,一事無成,甚至壞了自己
的天命。
修行自然也應順應天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時機成熟,順勢而為,時機
不宜,韜光養晦、修身煉性亦無不可;待時機成熟,謀定而後動。
【經文】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
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
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知焉。逐後數百人來,
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
糙;極意參
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
中。惠明至,提
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
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
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
明言下大悟。
【字辭解釋】
.
能者得之:
門人知衣缽已傳,而問五祖,五祖不想說何人得之,但又不
能欺瞞門人,於是答言「能者得之」。能有二解:一是有能力開悟見性的
人,一是指名字當中有「能」字的人;一語雙關。
.
大庾嶺:
位於江西省大庾縣南,與廣東省南雄縣分界,亦名庾嶺。為五嶺
之一。
.
惠明:
即 道 明 禪 師 , 年 輕 時 曾任 統 兵 的 四 品 將 軍 , 後 拜 黃 梅五 祖 為
pg_0004
11
2012年2月
師 。傳燈 錄四 中紀錄 :袁 州蒙 山道明 禪師 者,鄱 陽人 ,陳宣 帝之 裔孫
也 。國亡 ,落 於民間 ,以 其王 孫嘗受 署, 因有將 軍之 號,少 於永 昌寺
出 家,慕 道頗 切,往 依五 祖法 會,極 意研 尋。初 無解 悟,及 聞五 祖密
付 衣法與 盧行 者,即 率同 意數 十人, 躡蹤 追逐至 大庾 嶺,師 最先 見,
餘輩未及。
.
性情麤糙:
「麤」是粗的古字,意指性情剛烈粗暴,或形容人性情耿直、
不拘小節。
.
提掇不動:
此依情境下有幾種可能的解釋:
1.祖師之衣缽非常殊勝,自有天龍八部、諸天神佛護法,豈能用非法奪取
得到。
2.當惠明禪師正要拿時,心生疑惑,為何如此重要的東西會如此輕易得
到,是不是還有比這個更寶貴的東西。
3.當惠明欲拿之時,心生懺悔,看見衣缽,如見祖師面,自問自心,修道
人怎可做出這種行為?
.
:扔。
.
屏息諸緣:
去除攀緣,令不再生,使心徹底清淨。屏,逐也。息,止也。
諸緣者,色、香等百種之世相,皆為我心識之所攀緣者之謂也。
.
不思善,不思惡:
就是中道,超乎對待,使心念止於本心之境地。
.
正與麼時:
正在當下的意思。
.
那個:
止念之處,本性所在的地方。
.
本來面目:
上天賦予光明清淨的本體自性。
【白話直譯】
惠能拜別五祖之後,便啟程往南而行,走了兩個多月,到了江西省大庾嶺。
五祖在送走惠能祖師後,便獨自回到東禪寺;之後有好幾天沒到講堂講經說法,
寺眾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於是便推派代表前去探視,向五祖問安說:「請問師
pg_0005
基礎雜誌278期
12
父是不是身體有些不舒服?或是有些什麼煩惱呢?」五祖說:「我沒有什麼病
痛,只是衣法已經往南方去了。」弟子聞聽後便問:「是什麼人得傳此衣缽?」
五祖說:「能悟道者得之。」大眾於是知道惠能得了衣法後,已經離開了。於是
在後面追逐惠能祖師的寺眾有數百人之多,想要奪取衣缽。其中有一位出家僧
人,出家前姓陳,名字叫惠明,曾經是官拜四品的將軍,性情耿直不拘小節,但
卻積極參研、追尋佛法;惠明趕在眾人之前追到六祖惠能。
惠能祖師知道被人追上了,於是便將祖師的衣缽扔放在石頭上說:「這衣缽
是祖師傳承的信物,是外力所能奪取的嗎.」然後惠能祖師就躲在草叢中。惠明將
軍趕到之時,看見放在石頭上的衣缽,就想要拿走,可是因為祖師衣缽有龍天護
法,怎麼也拿不動。於是惠明將軍便叫喚著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求佛法而
來,不是為爭奪衣缽而來的!」這時惠能祖師才從草叢中出來,盤坐在石頭上。
惠明恭敬地向六祖行禮後說:「希望行者能為我開示佛法。」惠能祖師說:
「你既然是為求佛法而來,那就先萬緣放下,清清淨淨,不要有任何的念頭,我
自會講解佛法給你聽。」惠明便遵照指示靜心了好一會兒。六祖告訴惠明:「當
我們的念頭不起善念,不做惡想,就在那個當下,那個就是惠明上座您與生俱來
的真面目。」惠明將軍聽了六祖開示之後就開悟見性了。
註1:經文括號中的註解是在其他版本中有提到的重要內容,但在敦煌本中未提
及,故以括號作為註解。
註2:出自唐大珠慧海禪師所撰之〈頓悟入道要門論〉。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