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6期
8
壇經心泉
.
(接上期)
三、識心見性 如來即佛
五祖聽了「四本一能」的見性偈後,即十分肯定惠能祖師已經澈悟。又交代
說:「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簡單的說就是「見性
成佛」四個字。
「丈夫、天人師、佛」稱號都是釋迦摩尼佛十種稱號之一。
調御丈夫:可以調理、治癒眾生身、心、靈所生的病,不但治色身所生的
病,連心理偏差,乃至理念偏頗都可加以調治。所以要成佛,就要性、心、身一
貫,以如如自性應萬事萬物,自然無為。
天人師:天界(氣界)與人間一切有形無形之導師,要能引導人間及氣界諸
天神祇,非得見性之大德者才能做到,故名天人師。
由此可見頓教心法,是非常直接了當,見了自性就是佛,不見自性就是凡
夫。更不能盲修瞎鍊,沒有在心性上下功夫,只是修福;如此沒有功德成就,就
沒有佛果可以成。見了自性就是大善知識,就是人天導師、佛。如果不能成就,
絕不是佛性不具,而是自己心境未能常保清靜,無法時時刻刻自性顯露所致。所
以頓悟還要漸修來成就,還需要真知、真行的真功夫。
【經文】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
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
曰:『有情來下種,因
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
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
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
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pg_0002
9
2011年12月
【字辭解釋】
.
頓教及衣缽:
頓教是直指本源,了悟本來面目的法門。衣缽是兩樣東西,
「衣」為袈裟,「缽」為盛食之碗。
.
善自護念:
善加保持,時時守護心念。
.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一切有情眾生來此種下佛的種子,將來機緣一
到,必能成就佛果。「有情」有兩種解釋,一是有緣的情識眾生;一是有
覺性、能分辨是非善惡者。
.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無情者如草木石頭之無情識,不具佛性,亦不
能成就佛果。意指「天雨雖大,難潤無根之草。」
.
以心傳心:
真理不立文字,不重形象,名為「傳心」,是一種師授弟子的
見性成佛之法。
.
自悟自解:
依本覺內薰,自己去領悟理解,不依他教而開悟。
.
佛佛惟傳本體:
歷代祖師所傳的是吾人的根本性體。
.
師師密付本心:
自古以來祖師傳承也都唯傳一心,更無二法。
.
命如懸絲:
生命如懸在一根絲線上,危險叢生。
.
逢懷則止:
「懷」指廣西省懷集縣。本句與下句是五祖所示天機,五祖吩
咐六祖往西南走,直到「懷集縣」就停下來。
.
遇會則藏:
「會」指今廣東省四會縣。五祖吩咐六祖走到「四會縣」就當
隱居起來。
【白話直譯】
五祖在三更時分將祖師心法傳授給惠能祖師,寺內所有僧眾全都不知道。五
祖傳授頓教心法及衣缽,同時對惠能祖師說:「從今天起你就成為禪宗的第六代
祖師,從今以後自己要好好護守禪宗一脈心法,度化廣大的有情眾生,千萬不要
讓佛法的傳承及眾生的慧命從此斷絕才是!注意聽這首偈語:『一切有情眾生,
本已播下成佛的種子,待機緣成熟,必定可開花、結成佛果;不具情識的木石沒
pg_0003
基礎雜誌276期
10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有機緣種下成佛的種子,因為不具備佛性,所以也就沒有成佛的機會。』」
五祖又說:「從前達摩大師剛抵達中原時,人們對佛法多不信任,所以就以
衣缽做為傳承的依據,來增加大眾對佛法的信心,並且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至於
心法的傳承則是師徒之間的心靈相契應,都是要自己去體悟、開解心中的疑問。
自古以來佛與佛之間傳的是道的本體,祖師與祖師之間所單傳獨授的是如如本然
的佛心。衣缽將成為爭權奪利的禍端,傳到你為止,不可再傳。如果繼續將衣缽
作為傳承信物,必定會引起殺身之禍,生命就像懸在絲線上一樣危險。你必須趕
快離開這裡,我擔心有人會傷害你。」
惠能請示五祖言:「我該向什麼地方去呢?」五祖說:「碰到了『懷』就停
止,遇到『會』就該隱藏起來。」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