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2期
10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白話淺釋
33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孔德:
大德、玄德、萬德。
.
孔:
.是廣大,甚多的意思;因為德蓄萬物。
.空無、空竅;因為德的存在是無形、無象。
.
容:
俱備、俱足、容納、容量。
凡夫俗子與聖人的肚量究竟相差多少呢?
曾經有人問子貢:你的老師孔子是賢人嗎?
子貢回答:我的老師不是賢人,是「聖人」。
旁人再問:你知道你的老師底子有多深呢?
子貢答曰:不知道。
旁人疑惑的說:你既然不知道,怎麼可以稱老師是聖人呢?
子貢再答:因為老師的心量像海水那樣深不可測,根本不知道能裝多少!而
我則如凡夫,只要喝一瓢水,肚子就飽了、就夠了。這就是我跟老師的差別──
一個是不知能容得下多少,一個則是一、兩下子就滿溢出來。所以凡夫是「有限
量」的,而大德之人則是「無限量」的。
「孔德之容」,他為什麼能成就大德、玄德、萬德呢?所俱足的條件是因
為他的德是空無的、是廣大無垠的、是無邊的。為什麼他能俱足這樣的大德呢?
只有四個字:「惟道是從」。惟有投入道中,沒有其他的辦法。如果你將來要成
聖、成佛,成就大德、玄德、萬德,惟有投入道中,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
有一位前輩說,他的單位有一位許壇主要設
堂的時候,他的爸爸百般阻
撓,對兒子說:「你如果要設
堂,我就把祖先的牌位全部燒掉!你
堂所裝潢
的一切──佛燈、佛具,我也全部丟掉!」許壇主流著眼淚下跪懇求:「爸爸!
兒子一輩子沒有什麼錯,唯一的錯,而且讓您最生氣的,可能就是因為我要設
(接上期)
pg_0002
11
2011年8月
11
2011年8月
堂。」他爸爸承認說:「對,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但是你什麼都可以做,只有
堂這件事,我不答應。」
當許壇主要出門去上班時,他爸爸擋住他說:「不要去上班啊!上天不是會
慈悲讓你有飯吃嗎?你就靠上天的慈悲就夠了。」許壇主說他設
堂之後,那種考
驗是平常人所無法忍受的。他都是流著眼淚求爸爸原諒、赦罪、包容,但是他爸
爸就是不跟他講話。不久之後,他爸爸過世,身體僵硬,臉上的表情扭曲,面容
非常難看,感覺十分痛苦與驚恐。不過沒想到死了四個小時之後,竟然又活了過
來,並且說這四個小時當中,他去了一個很黑暗、恐怖的地方,被打、被割、被
罵、被折騰……。哇!那種痛苦比世間什麼樣的罪都難受!
死後再回來又活了多久?活十天!死四個鐘頭之後,他整個人醒過來,馬
上求他兒子說:「我要求道!我馬上要清口!」這十天他是守在
堂的,早晚獻
香搶第一個,
堂裡的事,他什麼都搶著做。十天後要歸空的時候,他很哀怨:
為什麼我「從道」的時間只有十天?為什麼從道的時間不給我十年?甚至給幾十
年?真是不見棺材不流淚!
十天前,死了四個鐘頭,全身僵硬、表情恐怖;相反地,十天之後再度死
了,卻身軟如綿。哇!臉上多美!因而不知成全了多少人,使大家相信道真、理
真、天命真!他兒子很有智慧的說:「爸爸,您投入道中雖然只有十天,但是您
歸空後的這一陣子,已經成全太多太多的人,真是功德無量啊!一批又一批的道
親來看您,回家之後就清口;您不言的成全,用身體示現道,已經不知成全多少
人清口、多少人設
堂;爸爸您這些功德,一點一滴全部都能帶走啊!」
所以經文才說:「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要成就大德、玄德、萬德,並
受萬人所敬仰,要俱備的首要條件,就是「惟道是從」。惟有道──只有投入道
場,其他沒有辦法。因為道是德的絕對本體,德是道的本然作用;一切行為所流
露出來的,則是道的本然作用;德依道生,從你的舉止行為中率性地顯露出來。
pg_0003
基礎雜誌272期
12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恍兮
:像是看不清楚的樣子。
.
惚兮
:似乎記不真切似的。
.
有象
:在恍惚中卻是包羅萬象。
.
有物
:在恍惚中卻蘊育著萬物。
這六句在反復形容道之為物,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有而不有,乃是無中之
妙有。求道之後,人要和道融在一起;道怎麼樣,人也要怎麼樣。今天我們修道
很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把上帝、仙佛融入人的自性中,活在人的自心中,那你就
代表上帝、代表佛,那才是自性佛。所以我們修道、行道,就是要把道跟人相融
合。
因為道體似有、似無、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無中之妙有;無象而自然有
象,無物而自然有物,此物非青、非白,可以神會,而難以言傳。「道」,你看
不出來,但是道在恍惚之中,蘊育著萬象。
修道,不憤世嫉俗,不自命清高;在塵離塵,合而不流。修道人看起來跟
普通人一樣嗎?是有一點兒不一樣。一樣是人,但是修道的人講話就特別客氣,
走路、行事就特別有禮貌,存心就特別慈悲。「其中有象」,有莫名的形象,是
講不出來的形象。就像修道人有一股道氣存在,雖然拿不出來,但是可以感覺得
到:哦!這個人氣質很好。
「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兩句,再引《論語》的一段來闡釋:「
望之
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這個人看起來很讓人恭敬、很超越;跟他講話
很溫馨,跟他在一起則獲益良多。「聽其言也厲」,他講話很得體、很有內容、
很有啟發性;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說。所以望之儼然,是因為其中有象,
其中有物。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pg_0004
13
2011年8月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窈:
深遠也。
.
冥:
深暗的地方,似明似暗的景象。
.
精:
精華、元精、原素。
.
有信
:信驗也。
在深遠又暗的地方,窈冥之中,有理有
.
即「元精」;此精生天、生地,
生人、生物,是為天、地、人、物之根本也。天地若沒有此「精」,天地不能悠
久,人物不能生存。「其中有精」,卻看不出來,好像是有用不完的潛力。
「其精甚真」,「真」是指給萬物生生不息的元素是真的,就像修道士那種
用不完的愛心,是真的;不是虛偽的,是真實不妄的。是度化眾生的慈心,見道
成道,一直在做;這種度世愛民的愛心是很純真的。
「其中有信」,「信」則是信驗也。精華之中有信,大道的精純之氣不但生
育萬物,其養育萬物的功效,更是真實不妄。所以,以道的角度來說:日月的運
行、寒暑的更替,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往復而不見其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則,
永不失信,故曰「其中有信」。
人能悟得此信乃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貫乎古今,就一定能超生了死,一定
能改變命運、逢凶化吉。所以「道」不但賦予萬物自然純正的本質,祂對萬物的
造化與養育,更是真實不虛,可謂誠信。
有一位李學長跟隨點傳師到越南辦道,大約度了幾十眾;其中有一位年輕的
媽媽求道後跟李學長請求「供茶」;這位媽媽說她的小女兒不會開口說話,想求
「老
茶」給她喝。點傳師同意後,親自跪在拜墊上幫忙叩求 老
慈悲、諸天
仙佛、彌勒祖師慈悲。求好供茶之後,用保特瓶裝起來,拿給這位媽媽,並交代
說:這供茶非常的珍貴,要慢慢喝。
李學長辦道完之後,就到別地繼續辦道,二個月之後才回到原來的地方。李
pg_0005
基礎雜誌272期
14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學長心想:「老
茶」能發揮效用嗎?於是馬上到這位媽媽的家去。遠遠看到小
女孩,沒想到她竟開口說:「叔叔您好!」李學長一聽愣住了;由於點傳師真誠
地代為懇求,真的是很有效。所以只要全心投入道場,碰到困難或危難時,真誠
懇求, 老
隨時都在身邊幫助我們。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
閱:
定,判別。
.
眾甫:
對德業充實者的尊稱。
從古時候到現在,環境變、現象變、時代變、人物變 ……,但是「其名不
去」;世上不管是什麼形狀的萬物,皆有道存在其間,故自古及今其名(道)不
去,因為萬物不能離道,所以惟一不變的是「道」。因為不去,才能「以閱眾
甫」;因為道不變,所以長遠以來,「道」就成為鑑定一個人有沒有修德、能不
能成佛成聖的標準。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我們怎麼會知道一個人有沒有修道?修得好不好?就是「以此」:完全靠
「道」。「以此」成聖成佛。沒有其他管道,沒有捷徑,憑此道誠修不二,那就
對了。「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就是說為什麼他會達到成聖成佛的境界呢?
「以此」也。惟有投入道中,只有靠「道」,沒有其他的方法。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