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詮釋儒家經典之關鍵性觀念的考察4
(接217期)

中庸之為書,一理散萬殊,萬殊總歸一理,神龍變化,天淵兩在也。誠名教之心法,天道之趨徑也。子程子曰此篇乃孔門傳道心法,吾曰非然,心法固暗寓內中,然至聖授宗聖道中心法,相信不在內中也。中庸之道,乃教之心法耳。道、教總須分清,不宜混言。然教中心法,係由道中心法所生。是以欲明道中心法,必須實踐中庸之道,洞澈教中心法後,始能傳授道中之心法也。是以在至聖之時,乃單傳獨授者也,若以中庸為道中心法,則何曰單傳獨授哉?然中庸乃名教心法,正所謂趨天道心法之徑也。是以在至聖時,乃先修而後得也。夫此時,則不然,因時代之不同,天道應費,亦是浩劫空前,總結束,大糜爛所致。故理域皇母不惜真寶,普渡大開,天道心法,垂示人間。人人皆有得道佛緣,人人皆具希聖之體。故曰先得而後修也。然修者何,實踐中庸之道,以成己成人,乾坤眾生,皆理域皇母姣生,我得天道,以期眾生皆得天道,此即天道之修功,亦曰外功也可。深望佛性不昧,夙根深厚之士,渾夢速醒,道岸捷登。(註15)

夫君子之道者,即修性了命之至道也。是以非時不降,非人不傳。……在至聖乃單傳之時,其所以懷抱親民之宏願,以期世界於大同者,所傳者非至道也,乃教也。然至道已潛伏於教中矣,而不明顯者,因道應隱期也。諺曰明傳教,而暗傳道是矣。然雖在隱期,而至道潛伏教中,由教中微露一線光明,以續道脈之源淵也。夫斯時,已由微露而顯明矣,此何理,時運之不同也。因其三期末劫,人心不古,世風頹落,綱常湮沒,斯文掃地。……以致釀成空前未有之浩劫,目前極大之厄運。是以上天垂慈,降至道以拯善信,斯時至道已普傳矣,願有緣佛子,捷足先登,勿失良機焉。(註16)

一貫道認為,孔子當時對弟子的教育,乃屬於「教」,而非「道」。故其言「先修而後得」的「先修」乃是屬於「教」的道德修為,必須先有良好的德性與德行,才有機會得到至大真理的「道」,故言「先修後得」。因此,在單傳獨授時期,「教」的功用除了化導人心,另一方面還可藉此篩選傳繼心法道統的一代祖師。因此,斯時「教」乃人人可得,而「道」僅傳一人,故言明傳教而暗傳道,所有的解釋皆為說明「得道」之不易。而因當前乃屬三期末劫,災難將臨,故廣開普渡,使人人皆可「得道」,已免除了先前以「教」挑選授道者的步驟,讓所有人皆有機會得到寶貴的大道,此乃所謂的「先得後修」,而「先得後修」也是一貫道處理「得道之難」時,所做的合理解釋。

一貫道之所以強調「道」與「教」的不同,主要在於「得道」的意義在民間宗教中極為重要,代表著終極聖地是可達到的,而非空中樓閣,飄渺虛幻。神聖空間「理天」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只要有心者,「得道」之後,努力「修道」,則其「成道」之日必然可期。因此,強調「道」與「教」的差異,即在顯現「得道」的重要性,故言:「修道有四步聖功,一曰得道,二曰修道,三曰了道,四曰成道。安可得而紊乎?得道者,邇也。成道者造極也。無得道安能成道哉,由漸而入,不可越級焉。」(註17),可知「得道」是修道者的初步,而「道」與「教」的根本差異亦在於此。

四、玄關與十字架

「得道」對一貫道的信徒而言,是神聖又神秘的人生大事。因為「先得後修」,所以顯得神聖;又因「得道」的過程中,需由特定的神職人員(點傳師)在神聖的空間(佛堂),傳授「三寶」給新求道親,因此顯得神秘。

「三寶」是一貫道在新進信徒的求道儀式中,所傳授之心法(註18),包含合同、玄關、口訣。合同乃禮拜時的手勢指訣;口訣為無字真經,以心印心,默記於心,藉以對「道」的體會與了悟;玄關則是直指本性之源,修道、悟道之中心。三寶心法是明清以來民間教派於入教儀式中必傳的修持方法,合同與口訣會隨教派與時代而有所更改,唯一永恆不變的,即是吾人之自性本來(林萬傳,1986:1-57∼59),因此「點玄關」成為一貫道傳道過程中的重要儀式(林榮澤,1997:228∼2790)。

一貫道認為「玄關」是人之自性本體的所在地,古之修道者所要參悟者即在此「玄關一竅」,只要體悟「玄關」所在地,就可以了脫生死輪迴,回歸「理天」本體。因此,一貫道非常重視對「玄關」的省悟。一貫道認為,聖人立言著書,無非藉文字以表明「人」的本源,因此一貫道對經典的解讀,也著重在對「玄關」本性的詮釋。


【註釋】

(註15)《學庸淺言新註》,頁141。
(註16)《學庸淺言新註》,頁138。
(註17)《學庸淺言新註》,頁81。
(註18)傳三寶在一貫道中是屬於神聖且神秘的。必須經過獻供、請壇以及引保師及新求道人當愿,點傳師在神聖的空間(佛堂),經過傳道神聖的儀式傳授三寶。因為三寶乃一貫道至高的修持方法(又稱性理心法),非人非時不傳,故新求道親在點傳師傳授過程中,以心印心,須由點傳師在神聖的空間與儀式中傳授,是以不可私自傳授。職是之故,通常於求道儀式結束後,都會囑咐新求道親不可私自傳授他人,若有緣人欲求道,必須本人至佛堂,經過上述儀式之後,再由點傳師傳授。由於傳授三寶時是屬於神秘的(也就是所謂的密契經驗),故而早期一貫道常因此而遭到誤解。關於其他宗教對一貫道的攻擊,可參宋光宇先生之《天道痕沉》。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