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銓釋儒家經典之—關鍵性觀念的考察 2 二、理、氣、象
對於宇宙之生滅與形成,一貫道以「理、氣、象」解釋之,並藉此區分神聖空間與一般空間。故而「理、氣、象」可說是一貫道建構其宇宙論的基本模式,也是一貫道教義的核心,而一貫道對經典的詮釋亦從此一核心開展。
一貫道「理、氣、象」的宇宙論,基本上乃紹承十五代祖師王覺一。王氏乃將程、朱「理」思想神學化,視「理」為宇宙之根源,萬物之始,配合中國傳統「天」的神聖觀念,將「理、氣、象」以三界之不同層級區分神聖空間(終極實體)、宇宙天體與人類居住的空間,依照王氏的說法即是「理天」、「氣天」、「象天」,並且認為宇宙乃依「理、氣、象」之次序周流運轉。
王覺一祖師解釋「理天」乃是一神聖領域,萬物之總源,先天地而生,是故天地俱毀,而「理天」仍然存在,而人之根源於此,故存此心即是道心。「氣天」則是萬物生成的動力,萬物之生成皆須倚氣天之動力才可以生成,人之氣稟之異即是受此一空間的影響,是故氣天之心有善有惡,稱為人心。「象天」則是現象界之一切,因人心迷惑於現象界之聲色,故此心稱為血心。「理天」乃宇宙主宰,故純善無惡,「氣天」受陰陽二氣的影響,故有善有惡,「象天」則是現象界的一切,容易產生七情六欲的貪婪之心,故為惡之淵藪。而在宇宙論上,王氏轉化卲雍《皇極經世書》「元、會、運、世」週期之說,認為宇宙每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即一循環,「理天」乃主宰一切之生滅,故永遠存在,「象天」是現象界的物質現象,故天地之毀滅由此開始,「氣天」只是一動力,「象天」毀滅後,其亦隨之滅亡。因人人俱從「理天」而降,只因累世輪迴沾染氣天之氣稟,故或善或惡,再加上象天血心之雜染,日漸污穢,不見本然之善。因此,修道即是要以回歸「理天」為目標,「理天」才是修道人的終極之地,唯有回溯此一神聖空間,才可免於劫難來臨時的痛苦。
王覺一祖師之「理天」思想與「理、氣、象」三界論對一貫道影響甚為深遠(註4),也影響了一貫道對儒家經典的解讀,一貫道作品《學庸淺言新註》在本體論上,解釋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之「天」,即表明中庸所言乃指本體的「理天」,而人性之本亦源於「理天」,故二者息息相關:
天乃理天也。……道自理天所出,佛心普渡萬緣,自性大源,賦自理天。天者,非氣象之天,乃真空至靜無極理天也。在天未命於我之前曰理,既命於我之後曰性耳,理與性無別也。(註5) 而在《大學一理解剖》(註6)解釋《大學》五步功夫之「靜」時說:
大學經典,教人修道,吾道一以貫之,一理散萬殊,萬殊歸一理,本性要回理天,大道傳世,後人悟明真理修道,立聖甚多,世人所共知也。(註7)
從這段文字觀察,可以了解一貫道對「理天」神聖空間的認識,「理天」是萬物的根源,更是修道者的終極地。由此可知,一貫道系統對儒家經典的詮釋,基本上是在理學傳統上發明新的詮解,尤其是結合了理學本體論與心性論的說法,將程、朱「性即理」的性本論系統宗教化,並且建構了「理天」這個神聖空間,告訴信仰者,此一空間乃是實有的空間,而非虛渺難循的幻象,而人之本性由此而來,故人之本來與「理天」齊一,是以修道所要修者,即是回歸「性即理」的本然。
一貫道對「理、氣、象」認知乃在宇宙論上建構心性論,故而與理學家有相似之處,認為人的天命之性本圓明至大,之所以為惡,乃受後天之氣質之性所影響,也就是一貫道所說的「氣天人心」與「象天血心」,故而迷真逐妄,喪失理天本性:
人人各具圓明之性,落於氣象,被世俗一切薰陶冶染,遂認逆旅為家鄉。(註8)惡者,血心之混濁也。苗者,道心之靈苗也。血心者,物慾之心也,如人之逆子耳。然人雖知逆子之惡,而縱之以行,久必受其連累,血心陷我,比逆子更甚焉。知其惡澈底消之,然後血心轉人心,人心轉道心。然道心本至大,而人莫知其大,以血心蒙蔽道心,猶濃雲遮日,而失其大也。人須知我血心之惡,澈底清掃;知我道心之碩,愈發其磊落光明,如是則道心與無極相合矣。(註9)
人在現象界所產生的貪戀之心,即是血心。因為此心只會往外追求,從不知返觀內在本性,致使本性一再沉淪,輪迴不已。因此如何將為惡之血心,漸漸轉變成為知善惡之人心,為善去惡,不再被物慾所迷惑,是修道的初步。然而只是知曉善惡仍是不夠的,因為有善惡的分別,就會產生貪嗔癡愛的分別心,如此仍不能洞見本然之性,因此必須再努力修煉,以達與「理天」同德的道心。因此,談論修道之境界時,一貫道解釋《大學》經一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時說:
此節分析理、氣、象焉。物有本末,象也;事有終始,氣也;知所先後,理也。以理、氣、象而悟至道,庶幾其不差矣。(註10)
所謂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者,列分三等,曰理、曰氣、曰象。或問無極極於何處?吾曰極於無,無者真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中妙有也。復問曰:太極極於何點?吾曰極於太,太者氣天也,如將太下一點,用力推上去,即湛然為天矣!天者一大也,一為數始,萬事萬物之源。氣乃一太之天,終有傾陷,歷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此天仍復歸於無極耳,故曰太極極於太,此之謂也。或問皇極極於何處?吾曰極於皇,皇者何?
性主一身,此身法天象地,豈非一身之皇乎?……是言象之子,極於氣質;言氣之君子,極於氣體;言理之君子,極於無極。三等君子,即分聖賢愚,各有不同,惟人自造詣焉。(註11)
(註5)《學庸淺言新註》是當今一貫道道場用來詮釋大學、中庸的扶鸞作品。此書乃為孚佑帝君(即純陽帝君呂洞賓)於民國三十六年春季在西京乾元堂扶鸞所作,此書分為兩部分:<大學淺言新註>與<中庸淺言新註>,合而曰《學庸淺言新註》,以宗教者的修道理念論述學、庸二文。《學庸淺言新註》可能因一貫道道場經常使用,因此出版者頗多,筆者所見最早的版本乃民國四十八年四月,由臺中乾記出版社所發行之版本;目前最常見者,則是臺北縣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所發行,本文使用之《學庸淺言新註》即正一善書出版社所印製的版本,頁57。
(註6)這本書乃於民國五十八年所作,作者與出版者不詳。根據書中所闡釋「理、氣、象」的意義,與文中所言「三佛收圓,定活佛師尊,月慧菩薩,領命三曹盡度,開設金船,渡一切苦海,登上彼岸」(頁16),據此可知為一貫道信徒之作品。
(接上期)
並於詮釋「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時言:
【註譯】
(註4)關於理、氣、象的宇宙論,一貫道紹承王覺一的思想,以理為主宰,氣為生成動力,象是現象界形色聲聞的存在,民國二十六年署名濟公活佛扶鸞所纂述的《一貫道疑問解答》解釋「何謂理氣象三天」時說:「理天,就是真空。沒有形色,沒有聲臭,只是一團虛靈。潛的時候,至虛至靈,寂然不動,大無不包;現的時候,至神至靈,感而遂通,無微不入。雖是沒有形色,而能生育形形色色;雖是視之弗見,聽之弗聞,卻是體物不遺。沒有生他的,他也不死不滅,他是永遠靈明,永遠存在,並且永作萬類的根本。無論氣體物體,都沒有脫離他的可能。萬物存在,他固然生存,萬物消滅,他依然存在。心經上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氣天,宇宙間的氣體。普通也稱為天,因為氣體輕清的是天,重濁的是地,輕清屬陽,重濁屬陰,陰陽對待,即稱為乾坤。乾為天,坤為地,我們嘗說『天地萬物』這個天就是氣天。如果沒有這個天,而地也不能支持,人物也不能生長,日月星辰也不能懸掛,並且一切有形色的物件,都不能存在。所以他的功用,就是流行升降,默運四時,終始萬物。那就是說他的本體。象天,就是形形色色,有實質可見的一界。在天日月星辰,在地山川動植礦,換句話說,凡有形體的物件,無論有情無情,都是屬於象天。」(頁24∼25)由一貫道書籍對於理、氣、象三天宇宙論的詮釋,可以清楚了解其教義理念完全是承襲王覺一的思想。理天是本體,無形象聲臭,至虛至靈,永遠存在,雖然寂然不動卻能感通萬物,為宇宙的根本,萬類的主宰;氣天則是可眼觀目睹之天,一般我們所看得到的天空;象天則是動植萬物所居處的現象界。以理天為本體主宰,修道的終極目標即是指此一本源,故以此為依歸。
(註7)《大學一理解剖》,頁18。(註8)《學庸淺言新註》,頁65。(註9)《學庸淺言新註》,頁35∼36。(註10)《學庸淺言新註》,頁8。(註11)《學庸淺言新註》,頁16∼17。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