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施至聰、孫莉莉夫婦大德創作訪談
◎本社
 

The greatest wisdom of Lao-Tze三寶感應 奠定道基

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請談談您們求道的因緣好嗎?

施:後學幼年時(約三、四歲)相信是一貫道開荒高雄市的初期,民國四十七年到四十九年時期,從父母親口中得知是在襁褓中求道的,父親的引保師度化父親十三次才成功,引保師最後掉下真誠的眼淚,父親才點頭求道,家中也開了中‵′堂,因當時官考嚴重,長輩擔心後學年幼不懂事會四處宣說,並未極力成全後學,只有偶爾上中‵′堂聽課,印象中家裡常常辦道,當時道務宏展非常快速。母親則好幾次鼓勵後學上中‵′堂聽三寶闡述,每次聽了感受都不同,一聽還想再聽,因為三寶相當微妙,它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不在知識領域探討範圍裡面,那種心法的傳承和對三寶的感應,在後學小時候是奠定對道場接觸很重要的基礎。後學高中畢業以後就離開家到北投念大學,服完兵役後是在南港中央研究院上班,兩年後就和太太到美國留學了,所以在台灣對道場的接觸非常有限。

超越生命 科學的道

記:您的所學、所用、專長?與道場的接觸看法?

施:大學時代是讀應用數學科系,當時在中研院是在負責籌備統計科學研究所的籌備處,是相當高層領域的工作,後學在初、高中時期對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化學來講,一直覺得有一種絕對的道理在其中,越是絕對的道理涵蓋的層面越是深廣,接受時代考驗越長,持久力越長。科學與道有絕對的關聯,以前在學校所學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表示這個科學本身不完整,當科學不能解釋事實時,要設法研究追上來,而不是把事實掩蓋掉。後學在念高中時就已經感受到,科學界有一個毛病:當科學不能解釋事實時,就把事實掩蓋掉,科學精神本身就有問題,一般科學人只當這是一種職業,對真理的追求不是那麼絕對、那麼有衝力,當然全球一流的科學家還是不少。雖然比較少接觸道場,但我對道、對真理的理念還是很執著的。

海外因緣 信造物主

記:孫學長與道的因緣是如何?

孫:後學與先生一起出國留學,那時尚無求道因緣,您提到因緣和感應,確實沒錯,現在仔細回想真的很感恩,三期末劫、白陽期,天命應運是往海外發展,但是海外人力又很有限,尤其美國是全世界領導性國家,每個國家當地文化需要在這方面帶動的人才,也要有當地的因緣在,現在回想起來後學確實是海外的因緣,在台灣成長,小時候隨父母到紐西蘭、澳洲留學,在台灣時不曾踏進過任何廟宇一步。

例如後學在美國帶動英文班,一開始並不願參與,因為這個責任很重大,不是光用看書就可以學來的,但是走過來以後就可以體會所謂因緣的問題。所以後學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是在海外的環境和思想中去學習,後學是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執照也考完了,後面實習一年時,和唸書時書本上是截然不同的層次,走臨床實習所看到真實表現出來的醫學是甚麼?而不是書本上的醫學,看到病人和實際的醫療治療,後學覺得西醫的治療方式只可以治標,後來就沒有興趣走臨床,而且那時心中有一個聲音在說:走臨床會有區域性,範圍很小,不能被限制在這裡,我知道還有一些東西在前面要追求、要探索,雖然我還無法具體的知道,我知道我就要往海外去。一九八四年出國以後念的還是免疫學,念完後就到藥廠工作,作癌症方面的研究。

那時對道根本沒有接觸,醫生的功課根本忙得一蹋糊塗,我的母親是在文藻外語教書,接觸的因緣都是在海外,求道也是到了海外,更體會出施前人的寬容、寬大,那時去過施學長家,前人從不曾向後學傳過道,也不知道他們家是一貫道,相當的無為。

到了國外,念完免疫學碩士後,因為婆婆身體情況已經很不好,要我們回去台灣,婆婆的遺命就是要後學去求個道,真正了解一貫道就在那個時候,因此求道的因緣是幾乎無從選擇,對本土的宗教文化也沒有接觸,當時也很困惑、很突然,從小生長在天主教家庭,後學青少年期有一段心靈上的叛逆,因為宗教的東西是心靈的東西,那時覺得好像是大人在幫我們做選擇,抓不住道、抓不住核心,只是在宗教外圍打轉,所以會有很多的困惑和掙扎,也會導致一種叛逆,宗教反而製造比一般社會沒有宗教的問題還要更多,所以有很多疑問,我為自己找一個定點:我只要信造物主|上帝,那樣我就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求道時當點傳師說求道就是求明明上帝,當下感覺一拍即合:「是呀!就是信上帝!」就在海外求了道!

求道後在做事的過程中因為很忙,大概拖了五、六年後,因緣到了才開始修道。奇妙的是感覺一直往前走,沒有辦法讓自己怠惰,這是一九九四年的事了!

結緣天保 帶英文班

記:在美國接觸道場的歷程?

施、孫:當時施前人到美國探親,引領我們去接觸道場,在海外道務是一個整體、有共識,沒有組線的分別,這也符合前人的心願,將道傳海外,而我們很珍惜這個因緣,因為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了!一九九七年,有講師介紹我們每個月到「天保堂」趙更生壇主(現領命為點傳師)家參研究班(以專題講述為主),因我們是鄰居,與趙氏夫婦也結了善緣。

一九九九年開始接觸英文班,從無到有,半推半就的,這裡面有很多學習的過程,到二○○一年真正參與英文班,這其中有很多感應,包括道德經英文版的產生。

道是核心 修宗教學

記:真正印證到道的契機在何時?能否分享一、兩個例子?

施:後學整個感受的過程和很多人的差異是,一般人談到科學,都只是想到實驗室裡的東西、情景,都是感官性的(六根)為主。

孫:在此作個背景補充,施學長在美國留學時,威斯康辛……等很多大學都是給他全額獎學金的,那時為了配合後學在費城的醫學院求學,他就選擇接受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博士,接著就想往加州發展,又轉往柏克萊大學,這整個環境都是一流的,所以他是很有自信。 施:當科學變成一種行業時,儘管是一流的科學家,因為他關心的是職位保住、是否升遷、加薪,除此之外就不是那麼興趣了!科學的精神沒有掌握住。我們二人都是學科學,在不同領域的科學,但是對道場努力接觸的原因是因為道對我們是一種永恆、一個絕對,這個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是後學體會到道的契機、關鍵點,這個「絕對」在老子道德經中就講得很清楚:「絕學無憂(第二十章)、絕聖棄智(第十九章)。」這個「絕」字是絕對、絕妙、絕頂,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是最高超的,道是能涵蓋生命、物質、能量的一種最科學的東西,道本身是一流中的一流。

所以道場、中‵′堂殊勝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科學家不需要放棄工作、也不會影響工作,甚至於他來接觸道場以後,個人許多高超的理念,有助於提昇他自己科學研究的水準,本身對真理的追求會有跳躍式的進展。後學可以很肯定的說:未來科學界可以很快的認識到這一點,這個速度將會很快,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趕快將道德經英文版做出來的原因,還可以廣結善緣,英語系國家真正的福音已經來了。

孫:我在此作個補充,具世界國際性的「讀者文摘」在二OO一年出版中已經提到,整個醫學界對信仰上、對身體疾病的影響和有效度,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現在美國的醫學院相關醫學科系(未來要當醫生者),全美國百分之四十的學校要求他們的學生要修有關「信仰宗教學」,讀者文摘在最近這一年發佈許多很重要的訊息,不只是美國的科學家,還有以色列的科學家在做生命科學的研究,最長也花了十幾年時間,他們把病人分成兩大組,一組是有某種信仰,一組是完全沒有,這對他整個身體疾病的痊癒和以後人生的自信、快樂等,在層級上是有意義的差別。這個訊息是後學在今年、在不同時間再去閱讀這些文宣和資料時所看到,覺得這對我們信仰的「道」,師尊、師母講得真的是沒錯,道傳萬國九州是有先天的環境,這個風潮會很快,百分之四十的學校要修宗教學,這是「道」的傳承、是絕對的、核心的,施學長和我都覺得刻不容緩,現在要在美國成立一些很紮實的道義核心,希望將來能夠進入社會中間,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環境,問題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這是我們現在要突破的。

記:所以二位覺得道和科學領域是很相契合的,而且在工作上相得益彰,感受是很法喜的,是否想加緊腳步,快一些兒去做? 孫:人是有惰性的,(濟公)老師在後面拿扇子幫我們煽,比我們想得還要快一點,有時也由不得我們,就像道德經也是,實在有需要,不得不做,也很艱難,心想走一步算一步,到今天發展的結果是:覺得我們不是用走的、用跑的、有時說不定感覺還在飛,這件事情的因緣和感應可以說非常的特殊。今天我們很清楚知道,如果用一顆人為的心在做,幾乎沒有把握可以做得到的,祂真的是太高超了!今天很能感觸到所謂道的奧妙,祂的整體跟圓融,絕對完美。我們全心全意、有那麼多人投入、參與這件工作,許多有形和無形的助緣和力量全部在裡面。

老子|大思想家

讀經|時代潮流

記:我們很想趕快聽聽英文版的道德經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把扇子煽得效果如何?

施:兩年前我們開始帶英文班、接觸美國道親的時候,並不知道該朝什麼方向去做,是因為美國道親告訴我們,他們看英文版的道德經(有上千種版本)看了數遍,甚至有一位道親看了三十二種版本,愈看愈糊塗,後學也曾去書店逛,有一個「道德經」專櫃,大約有一、二十種版本,每一本抽樣看幾章(後學認為最容易引起誤解的)加以比較,結果發現沒有一本是正確的,而且他的翻譯還會留下很多的問題,引起很多誤解。由此動機,道場中幾位道親決定開始作道德經英譯的工作,真正的動力是吳點傳師一直鼓勵要把這個工作做起來,因為開班迫切需要,而且奇怪的是,不斷地有美國人、或是華人在美國電腦公司上班的,他們美國同事常常問到:想看英文道德經應該選哪一本?(不是道親也會研究)現在道德經在美國人之間是廣泛地流傳,他們往往就是,我們跟他談話時,他就從書包裡拿出一本道德經來。

孫:現在美國從學院到大學的正規教育中有規定,如果念哲學系(宗教學系更不用說),他把老子列為世界三大思想家之一,一定要研讀老子,所以他有這個環境,反而是我們國內可能比較注重儒家思想,可是我想我們也可以看出潮流,後學六歲的女兒特別頑皮、很有主見,整個這一代的小孩子都是這個樣子,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很幸運,王財貴博士已經推行十幾年的兒童讀經,在海外更是迫切的需要,因為海外有很多斷層,這其中我們能感覺出讀經它發揮的功效是不可思議。後學在海外就和一些壇主在推動,從今年開始就要慢慢成立正式的讀經班,後學此次回台也特地去參與相關見習,台灣普遍讀經所排的課程就是弟子規、老子道德經,這就應驗所謂前賢智慧的人說:「二十一世紀開始,世界上代表性的經典就是道德經」。去觀察整個社會,是一個世界潮流,並不是呼口號或個人主觀意見,就像民主政治,潮流到的時候,大家自然就會往這個方向去。

記:所以當您發現到同事、朋友、道親對道德經有這樣的需求,想要以道場的理念和體會來把道德經重新的詮釋? 孫:我們事先並沒有設定要做什麼,開始的出發點是佛利蒙市開始在接觸道德經,潘點傳師和駱素鑾壇主也設有英文班,那時開始接觸道德經,後學本身是在做英文的翻譯工作,點傳師便鼓勵後學趕快進行翻譯道德經,因為整個道場都很需要,這是點傳師的慧眼,當時後學還不是很了解,因為點傳師的鼓勵,造成我們必須要開始用更多的心思去探索,探索之下覺得這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但我們也不往前想,只抱著說這是必須要做,其他也都沒有考量,真正開始以後才知道自己給自己挑了一個苦差事。

抓住三大核心

身心靈一體

記:道德經總共八十一章,確實滿長的,所以覺得是個苦差事?

孫:後學對道德經的心得直覺是,一般經典給人感覺是蠻深奧的,而道德經更超越經典,祂是那麼高超、高智慧,已經玄奧到變成宇宙自然之美了!從任何角度看,祂都是個萬花筒:簡單的時候就像喝水一樣很容易、像呼吸一樣很自然,是很美的事情;可是玄妙的時候又會讓你真的歎為觀止,盡在不言中,有這種感觸。

後學在翻譯的時候,想抓住三個核心:一、就是英文方面,比較二、三十種版本,最大的問題是一個句子都不連貫,四分五裂,不知所云,這是最嚴重的問題。作為警惕的是我們會挑具有代表性的、教授級(宗教學、哲學、文字學、文學等教授)以及老莊學會會員的著作等,所翻譯的道德經,涵蓋幾個學術界及宗教信仰界,基本上有六大本書,一定放在眼前作為自己的警戒:這些翻譯都辭不達意,就算是金科玉律,再好的東西,看都看不懂,如何去進一步?我想這是第一步的關卡。後學要翻譯的時候,第一個目標要做的是,文字上盡量讓人家看得懂,不咬文嚼字,並不是要教人家學外文,今天的目的是要把老子精神表達出來。至於文字方面要用得美、用得順、讓人家看得懂,像行雲流水一樣,能夠一氣呵成,這是最重要的。二、下一步就是要連貫,這一篇文章要有一貫性,看得懂主題在哪裡,這是第二個關鍵要做的。三、比較高難度、棘手、要突破的,現在人講「身、心、靈」三體是完整的,所以在翻的過程中,身是指採酌文字上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知識性的東西,但是在老子道德經中,一直要屏除的就是知識的東西,但是身、心和文字、知識它是一個工具,後學體悟是用這個工具要發揮他的功效,達到我們最後的境界「靈性、心性」的部分,這是在整個過程中的三部曲,一步一步來才能有整體。為了要達到最高的境界|心靈的部分,後學每次在翻譯之前,一定在中‵′堂叩首,幾千叩首地叩下去,因為我很清楚,今天我要破除,首先在翻譯當初,不曾以個人所求去做這件事情,而且老子要的也是破除個人的執著和小我,所以一直叩求,希望能從宇宙自然去吸取無形的智慧,能夠有更深的體悟,我想這也是這本道德經它很特殊的地方。

融入生命 法喜充滿

記:進行翻譯工作的心得感受?過程又是如何?

孫:自己很感動的就是知道一種情懷,在翻的過程中把自己化解掉,今天我們都是在眾生裡,以眾生心理,他們想要的,以這個角度來揣摩:我應該怎麼翻?然後也把代表性、六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書擺在面前,好的地方要拿來做參考,有缺點的地方要避開,用很客觀的角度來處理。還有在適當的時機,陳金木老點傳師、林錦龍點傳師示導,後學在道場資齡很淺,感恩前輩們在道場的經驗很久,他們在美國這段期間帶領,讓後學看到整體、從心性的角度出發,陳老點傳師口傳心授,讓後學抓住整體、核心。至於參考資料上,後學是以吳靜宇前人的道德經(以心法著稱),還有孟穎點傳師的作品,在心性上作為真正的參考,在這裡面不停地前後相呼應,心法是向這三位前輩學習。

要出版這本書的過程相當慎重,得到前人輩、點傳師詢問及關心,後學心裡的想法是:今天在翻譯這些章節,要翻譯祂的精神,先從人事上著手,所謂身心文字學,先抓到整體(身、心、靈),再進入核心的部分,有了核心以後再分句子去翻譯,並不是像一般的翻譯,第一句是怎麼樣、第二句是怎麼樣,一定要整體;就像「道」,今天有道的核心|心法,這本道德經至少就我所看到,而且必須要做的話,這是他的一個特色。

一開始尚未經過陳老點傳師的指導時,有時為了一個字、一個句子可以花三天時間,反覆思考,相對地,抓住了核心以後,就覺得左右逢源,很能夠貫通。在跟隨陳金木老點傳師從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學習完了以後,後學開始閉門自修,剛開始時很艱難,二十章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翻譯完。因為道德經是相連貫的,到後來三個星期就一氣呵成,一直不停地翻完所有的六十一章,這裡面不一樣的地方是,後學把生命融進去,翻完之後就躺在床上三個星期,感覺整個五臟六腑全都挖空了,只剩下一個軀殼一樣,(當時不明白,但現在明白了)。翻譯完以後第一次校訂可以說相當謹慎,分前段、中段、後段,在第一段校訂完之後也是躺在床上一星期,第二段校訂完之後又躺在床上一星期,到第三段就跟正常一樣了。這是一個很真實的過程:老子的東西就是心性的東西,心性的東西就是性命,我今天不把性命融進去,又怎麼可以抓住老子的精神?(記者: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清楚,今天做這本道德經都是撇開人為的考量,至於人事的部份就請上天多慈悲了! 記:您提到做這本書時對於仙佛的加被和感應?感受如何?

孫:最重要的感覺是法喜充滿,有無形的力量在推動,靈感一直來,心靈之門打開了!不惜把生命融入進去,不受人為的情、欲、我執所控制;就像我們道中許多前輩,為了「道」他可以豁出去、犧牲生命都無所謂是一樣的。作道德經感覺過程雖然不是很舒適,但心靈卻是喜樂的,這本書最珍貴的過程是大體的合作,而不是某個人為的代表作。

記:這本書從構思到完成,前前後後花費多少時間?施學長有協助您嗎?

孫:真正著手開始做的話,嚴謹說來大概六個月時間,說來很有趣、也很感恩、感謝、感應到老師拿扇子在後面幫我們煽。因為道德經真的很深奧,不知所云,在道德經研究班時,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反應都覺得老子所云反反覆覆無常,我們覺得這些教授的翻譯方式對讀者而言實在很殘忍,前前後後讀的很辛苦,(想想我們為什麼會作英文版的道德經,這實在是天意)接著開始讀英文翻譯的道德經時,發現它是一部幽默小品,令人莞爾,我在此簡單舉二個例子:「絕聖棄智」(第十九章),美國宗教學家翻譯的結果是:「把教授殺了!」(如此一來道要怎麼傳下去?)聖人的心法豈是那麼好笑的?(所以翻譯的工作實在是不得不做),另外一個例子是: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也是教授級的翻譯是:「好聽的話、美麗的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如此直接的翻譯並沒有把老子的精神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為什麼今天刻不容緩,也是一步一步地走,要出版也是年底或明年的事,大家都可以感覺到,無形中有很多仙佛、老師和人在參與、推動、催促,所以今年暑假就有眉目,否則一些外國人都以為「道」就是許多學者所翻譯的、被扭曲意思的那一回事,失去它原來的意義了!

推動百萬人求道計劃

記:翻譯道德經時在心態和理念的建立是如何?'

施:之前有一、兩年時間持續在討論,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和理念的建立,來編寫道德經,我們談了很多,也歸納了幾個方向,第一:要以三寶心法為核心,第二:是以先天大道為主體,第三:是以道統傳承為依據,第四:是以中‵′堂擺設作硬體,第五:是以佛規禮節作軟體,以這五項為出發,就可以把道德經每一章都看得很透徹,而且抓住整個二千五百多年來老子真正最高的妙智慧精華。這五項核心,在我們一貫道道場裡面天天在接觸,這也證明道真、理真、天命真,我們以這種角度、這種體悟來編寫道德經,才能把道德經看得很透徹,前後章節才不會矛盾,以這五項核心作範圍,八十一章的章節都是非常流利、很連貫,中間不會出現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翻譯道德經時,和眾生之間的溝通和道德經中間的功能是在哪裡,第一件最重視的事情是:英文道德經的出版是和英語系國家最重要的結緣品,基本上後學不認為讀道德經只是讀一讀,法喜充滿,然後擺在書架上,偶爾再看一看,真正重要的是讀了道德經以後能跟中‵′堂結緣、來求道,求道以後才能真正進入、體悟,有絕對性的了解。

我們二位一直在討論,如果一位讀者在看了英文道德經之後覺得很高興,覺得老子實在太偉大了!但是沒有來求道,我們的工作算是失敗了。相反地,若他覺得這裡面有玄機,能夠和作者、引保師、點傳師、壇主、道親來結緣的話,最後在任何一個國家、道場來求道,這本道德經就是成功了!今天如果有一萬個讀者,我們希望這一萬個讀者都能夠求道,有一百萬個讀者,就有一百萬個讀者求道,所以英文道德經的出版只是踏出第一步,後續會發展成一些重要的目標就是:在英語系國家推動一個「百萬人求道計劃」,(記者:人有善愿,天必從之!)雖然說出版品畢竟只是文字,孫學長說書是有生命的,要怎麼樣展現生命,眾生求道就是認清他生命的永恆性,這是一本書展現殊勝的地方,第一個功能|度人來求道。第二,如果讀者本身已經求道,能夠藉由看這本書而進一步對道堅定信心,不會半途而廢。第三,國內外前賢若想了解如何用英文講道或三寶,這也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資料,因為這是我們道場中的道親以五個道的核心所編寫出來的,背後是有這樣的一個理念、使命和功能,與市面上其餘的眾多出版品是有所不同的,我們以道念為核心,讀者自會有論斷。

走入社區 水到渠成

記:這本道德經在各方面來說是很好的參考工具、補充品,即將出版了,心裡的感受如何?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孫:感覺心裡的擔子可以放下了!

施:透過這本書的出版、這個重要的工具書,跟美國整個社區的結緣、開緣,藉這個機會認識一貫道,開闢一條路讓他們很容易來接近中‵′堂,所以配合這本道德經的出版,下面就會有很多的計劃出來。

孫:真的是腳步非常快,我們現在都是用跑的方式去做,在美國我們有一個由壇主、道親組合起來的小組,現在已經成立(目前暫定名)「矽谷讀經學會」。一開始的因緣是因為大家有小孩子的關係,回來發現整個台灣推展兒童讀經也是以「道德經」為主體的一部份,我們海外也將會如此做,所以真的很有意思,從牙牙學語的小孩子就開始背老子道德經。「矽谷讀經學會」經過一年時間實驗性的進行,有一些很好的反應,才有往後的想法:要怎麼樣不斷地走出去,讀經就是要慢慢進入社區,在這段時間,因為人力資源的關係,今年到明年是作準備工作、暖身,趙點傳師及大家的想法是希望明年暑假能辦一些文藝性的活動,讓社區知道這些資訊,就可以開始公開兒童讀經班的招生。

趙點傳師也在老人公寓帶動老子道德經讀經,也有一部份中年人,在南灣「天保堂」的英文班(研究道德經),青少年也都有參與,「矽谷讀經學會」的成立可以說是自然水到渠成,大家有這些聲音出來,從不同年齡階層走入社區。也會開始從網路的方式,我們的網路會有不同的功用、觸角,這也是下一步想做的,這幾個層次都要配合。

大師神來之筆

美編鬼斧神工

施:另外還要提到的是,參與這本道德經還有一位畫家:王雙寬大師。這是一個奇緣,當初我們在考慮這本書的封面,構想是要找一幅圖「老子騎水牛」的畫來作為封面,很感謝林錦龍點傳師的接洽,透過慈興講堂蔡錦麗點傳師介紹引薦,很感動、感恩的地方是,王大師了解這本道德經的版權是在基礎道場,也知道我們都是在奉獻,他個人也很慈悲,願意不計成本,完全奉獻提供八十一幅圖畫(每一章都有一幅),這真的是奇蹟;畫家和寫書的人真正讓讀者感動的是他把生命都畫進去、寫進去,後學感佩王大師以五十多歲的年紀,願意這樣的付出和投入。

王大師可說是無師自通,對繪畫非常有天份,從小在困頓的環境中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一路熬出來。在十八歲時畫作得到美國艾森豪總統的銅牌獎。王大師確實是一位奇人,因為他一生中,中國所有的歷史人物都畫過,從我們中國一百零八條好漢到水滸傳、岳飛、關公,所有人物他都畫過,現在最稱著的是畫觀音像,他畫觀音都有感應的,所以今天大家可以感覺到這本道德經的超然性,祂並不是人為的,王大師的神來之筆結緣,在吳國勳園長的力邀下,提供了八十三張畫的底片,大師的畫非常富麗堂皇(走工筆畫),畫老子八十一章可說相當高難度,這是我們很珍惜也很疼惜,能得到這位名師的慨然相助。

透過詹慶和學長安排,本書的美編黃淑鎂小姐(國立藝專國畫組畢業)對藝術的敏銳度,能夠有靈感將這麼高難度的畫作做好處理,也由於這麼難得的因緣,於此渡化黃小姐求道,希望她在編這本書時有更深的體悟,使一本沒有生命的書,透過她的鬼斧神工,讓生命活現在其中。 我們可以感覺到這本道德經從一開始醞釀、到孕育、到完成,一直到這麼多助緣進來,發生這麼多的過程,感覺真的是奇蹟。這是一本經典、文學、藝術合為一體之作,我想最美的東西就是如此了。

記:今天不但成就一本書,也有很多的因緣聚合,很感動也很感恩,期待這本書趕快誕生,讓大家感受一個不同的生命體驗,謝謝二位接受我們的訪問。

後記: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在訪問二位學長的過程中,確實能深深感受他們對上天的篤信和對這本傳道工具書翻譯的熱誠和執著,施學長的睿智深度和孫學長的黠慧靈敏,令人印象深刻。相信有了「英文版道德經」出書,這樣的福音能為「道傳全球九六眾生」打開更大更廣之門,也讓我們和有緣一起因老子「道德經」而心心相印!大道綿延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