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Sutra Field
經典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白話淺釋
56
基礎雜誌295期
10
(接上期)
視之不足見
大道之本體,不止淡而無味,也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臭。所以修道不要落入
形相,因為道體是不足見,各位看不到,但無所不在。「不足見」,無遠弗屆,
無所不在;「視之不足見」,因為無形相才是永恆,才無所不在。
聽之不足聞
「不足聞」的效果是永恆的,才能永世不忘。聽不到的才實在,聽要聽那
聽不到的聲音。舉例來說:開班時,已接近中午12點30分,要吃飯了,然後就可
回家了;可是主班點傳師、班長還在台上報告,都已經1點多了,還沒講完,還
有一點,再一點,最後一點。下面的學員都在交頭接耳說:「我急死了,想上廁
所。」有的說:「今早趕來,早餐沒吃,肚子好餓,實在聽不下去了。」又有人
說:「我下午2點約客人,這下要遲到了。」班規明明寫著:「準時開班,準時
畢班。」卻還有那麼多點要宣佈!可以用電話連絡啊。所以下面學員的聲音,主
班點傳師跟班長有時沒有仔細去聆聽。
所以聽要聽那聽不到的聲音,才是實在,看要看那看不見的,才是永恆。所
以老子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
。」
《太上清靜經》
大道無形無相而不居功也。
用之不可既
「既」就是盡的意思。修道的人,果能於不睹不聞之中,執此大象,「用之
不可既」,你怎麼用也用不完,也就是體物不可遺,「道」照顧萬物,不會遺漏
的。所以各位自性越轉,越用越靈、越好,越轉,你越發慈悲心,你的慈悲心,
永遠源源不斷。
pg_0002
11
2013年7月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
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微明是大道之微密,至理之幽深。天下萬物莫微而顯,天下萬事
莫隱而現。微由顯,隱由現,相對互生,互利或相害。天之道無為而
善治,無事而善成,天下萬物萬事莫不由微密中,慢慢明白而顯露,
是天道循環往復之定理。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
歙:
收縮,合攏,終竭之義。
.
固:
姑且,暫且。
.
張:
張開,開放宏展之義。
天地萬物往復循環,物極必反、勢強必弱,是自然之現象、不易之道理。
譬如春生、秋收、夏長、冬藏;如日之將昃,日光照耀最強盛時,則太陽將漸漸
西斜,強極必弱,盛極必衰;月之將缺,形則盈而後漸缺,如此循環往復是不易
之常理。世事本來很坦白平常,卻被人弄得很反常奇怪。譬如有人想要用計騙取
你的寶物,必先使你得意到極點,失了戒心,他再想辦法不勞而獲。又或者有人
會先助你強盛,待你強盛到極點時,起了驕慢怠惰之心,你便會自然而然衰弱下
去,此為物極必反,樂極而生悲之理。
「將欲歙之」,「欲」是接近但還沒發生。「歙」跟吸一樣的解釋,「必」
是必然,「固」是再三。心有邪念者,必然再三想盡辦法吸收、利用你,他先
「張」之,這個「張」就是鬆弛、張開,讓你不防範。內心有道者,存乎道,憑
pg_0003
基礎雜誌295期
12
Sutra Field
經典篇
天理在處事做人,應該是很平常跟單純的。但是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弄得很反常、
很奇怪,這就是末世的人心不古;所以在末世的時候往往會有言行不一、表裡不
一致,很反常的事情發生,所說跟所做的完全相反,就是與理相違背的事,所以
修道要步步踏實,要收斂自我。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想要衰弱你、侵害你,他一定先使你強盛,讓你出盡風頭之後,你就會衰弱
下去。像老子《道德經》有一句:「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如果不
合道,那早就消失了。所以修道要不顯現自己,心忌滿、氣忌盛、才忌露;心最
怕「滿」,滿招損,所以修道要以虛養心。氣忌盛,氣不能盛,氣盛則很容易暴
躁。才忌露,「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有人想要讓你衰弱的時候,他一定設法
先讓你強。所以修道要把自己收斂,把自己壓到最低,千萬不要自炫,要把自己
定位好,要大智若愚,要低心下氣,不要逞強。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
微:
是漸漸的、緩緩的。
.
明:
是顯露呈現的意思。
「廢」跟「興」是對待的,前面講「歙張」,「弱強」,都是對立的。「將
欲廢之」,有人想廢棄你的時候,一定先讓你興奮到極點,然後自廢自棄。吸毒
是自毀之路,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就投入吸毒?因為剛剛開始吸毒,會使人興奮,
到了上癮的時候就無法自拔;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所以道在低處,不強自
己,不炫自己,不鬆弛自我,也不興奮自己。
默默的行善者,不要名,不要利,不要錢,沒有道名,沒有道利,沒有道
權;所以在道場中,我們越修越低心下氣,所以叫「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
無過」
《江右王門學案二》
,越修會發現自己過失愈多,所以越修會愈認真。
水以潤苗,但水多苗腐,本來水是滋潤苗圃,但是水一多,苗就爛掉;你
pg_0004
13
(續下期)
興奮過度而求多的話,那就會走上自毀。所以能行中庸之道是非常的好,無過
之也無不及。聖人所留下的經典,明傳文章暗傳道,表面的文章只是一個悟道的
助緣,讓你去悟道。所以在經典的字裡行間隱藏著大道的光輝,在隱晦艱澀的文
章裡,你找到它的真道跟理路,然後你真是能夠悟出來,把它貫在六根,用我們
的身體做道的工具,也就是說一個人是道的工具,是德的彰顯。道在我們的自性
中,我們則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顯露出來。
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
「柔勝剛,弱勝強」,柔弱勝剛強,是天下不變的法則,是天下的至理。
柔軟的東西,一定贏過硬的。修道要柔軟一點,脾氣好一點;脾氣好的一定贏脾
氣壞的;比如壞脾氣的人氣了,我們還笑笑的、沒有動怒。世間的東西都一樣,
軟的東西才有彈性。譬如一件包裝,外面一定要柔軟的海綿來保護內裡的剛硬物
品,才能保障運輸的安全。「柔勝剛,弱勝強」,要志於修道之士應該柔弱自
處,低心下氣、要謙虛、要包容。
什麼叫做剛強,不要有七情六慾與貪、嗔、痴三毒,這個都是「剛強」;
自性以外的流露就是剛強,七情六慾的發露,就是剛強,也就是說合於自性的都
叫做柔弱,違逆自性都是剛強。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去其本無,去掉本性所沒有
的(七情六慾,貪、嗔、癡三毒);還其本有,要找回自己本性上所有的,把他
找回來──上天給我們的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些仁、義、禮、智、信,這些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把本性俱足的找回來。這就是修道的一個
本旨,自性所沒有、上天沒有給你的,要去掉,上天賦予的要留住,所以柔弱勝
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魚不能離開深淵,不能離開水;魚一離淵,魚一離水,
就會窒息而死,或是被釣而亡。用這個魚不能脫於淵,來比喻人不能離開道,人
一旦離開道,就變成沒有靈性的軀殼,離開道,就危殆與行凶;失去道,這個凶
是自毀自性,自性沉淪,也就是生死輪迴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