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對心理諮商輔導之作用/孫湘

壹、研究題目背景分析:

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心學一派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典籍,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禪宗主講修心,所謂萬法唯心;而心理諮商輔導,也是從個案內心入手,透過諮商過程,改變個案的觀念思維,幫助個案獲得對人生事物的新生。

若能結合經典與諮商輔導,希望獲取更佳輔導途徑。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事諮商輔導服務,深感社會上對於心理諮商輔導的需求日益加深,輔導層面日漸擴大。由於進入忠恕學院,接觸經典研習,感受經典對人生的啟示,遂冀望若能將經義內涵,融入心理諮商輔導的範疇,對進行諮商輔導或將更有所助益。由於後學對六祖惠能法寶壇經的體悟與印證,願以此作為研究之主題,並希望研究結果若有所得,可以擴大發揮於諮商輔導的實務工作上。

參、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前言:

由於科技發展快速,的確也為人類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物質的享受,不等於心理上的滿足,「人」永遠是慾求不滿的動物,惟為減少自己的慾望,才會快樂,現在憂鬱症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類三大疾病前三名(前二名為癌症、愛滋病)之一,因感情問題、經濟生活問題……等等因素「殺人」或「自殺」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了,所以有很多人常感到心靈空虛貧乏,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問題之一,所以有人因此想不開,挺而走險犯下搶劫、搶盜的罪行,同時也傷害了無辜的人,至於那些守法守秩序的弱勢者,只好選擇自殺,傷害了自己,這是迫不得已的,也沒人願意走到最後一步的下場。如果有人當下予以這些弱勢者心理輔導或安慰,甚至雪中送炭,這些不幸的事件就不會發生了,所以心理諮商與宗教的心靈輔導相互結合,是趨勢所在,也勢在必行,宗教的重要性與價值存在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肯定「信仰」的力量對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超越的力量!

而後學從學習《六祖壇經》中,得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惠能大師以「自性」為本的宗旨和後學所學的心理學不謀而合,但境界又更高,很多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困境除了先天的生物條件、生長環境、社會因素,很多的因素源自己的認知觀念(參考認知心理心理學派),人的非理性想法源自一個人的非理性信念,而非理性信念會造就一個人的非理性行為,而對這個人的一生會造成莫大的影響,這也是後學想研究的動機的目標。

二、研究方向與設計:

(一)如何運用《六祖壇經》輔導個案:

從心理諮商、到校園(高中、國中、國小)宣導生命教育、到監獄輔導受刑人,將所學專業結合《六祖壇經》中的經義和個案探討生命意義以及如何守住我們本自具足的「自性」!

六祖以一個平民,不識半字,卻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當然除了其根性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1.有禪宗心法傳世。

2.得生中華。

3.初遇一客為引師,再遇明師於黃梅。終體認人人都有的本心自性即是佛性,也悟到十方世界,只此一心不離自性之道。

尤其六祖雖然不識字,但卻能夠講經說法,而且字字見性,足證經法不在文字上;一切經法皆由自性生。若能開悟見性,既使如六祖不識字,恆沙妙理,不思自得!

(二)如何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做一論證:

僅就理論中自己的體悟簡述摘要三個理論:

第一個心理學理論: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體系,包含:人格發展、人生觀,以及治療模式等。他充滿了心理學的視野,使心理學呈現出嶄新的風貌。

根據「精神分析」的看法,人格由三個系統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這些名詞是用來指心理的過程。

1.本我(id)-
本我是人格的初級系統;剛出生的嬰兒完全處於本我的狀態,本我的要求與頑固的,就像沸騰的鍋子,本無法容忍緊張,一有壓力會立即予以消除而恢復到平衡狀態。本我遵循享樂原則,即致力於減低壓力、避免痛苦及獲取歡樂,本身沒有邏輯道觀念,完全依享樂原則去滿足本能需求。本我永遠不會成熟,是人格結構中被寵壞的小孩。

舉例:我們從很多犯罪案件中,發現他們的人格結構,大都處於『本我』的狀態,他們的人格不成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他們要立即滿足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否則他們會處於焦慮的狀態!

2.自我(ego)-
跟外界的真實世界是有接觸的,它是「行政主管」,治理、控制與管制著人格。正如同交通警察,負責本我、超我與外界世界的交通,「自我」的任務是調節本能與外界之間的關係。自我控制著意識及感官知覺的運作。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自我會從事實際又合乎邏輯的思考,並擬訂計劃以滿足需求。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自我是智商與理性的棲息地,能檢查與控制本我那些衝動。

舉例:自我是透過成長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告訴自己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例如一個已婚的男子看到令人心儀的女子,自我會做實際又合乎邏輯的思考。或看到豪門的生活享受雖心存羨慕,自我也會做理性的判斷。

3.超我(superego)-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審判單位,掌管著道德規範,關心的是行為的好壞與善惡。超我代表理想,而非現實,它追求的不是享樂,而是完美。超我代表祖孫綿延相傳的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理想,其功能在於抑制本我的衝動並說服壓抑的自我,找到自己合乎道德的核心價值來取代實際目標,致力於超越自我!

如何運用《六祖壇經》讓個案「超越」自我:

當代「精神分析」在思考上傾向於以「自我心理學」為根基,但並否定心理衝突的角色,只是更強調自我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致力於追求更圓熟的自制能力,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強調自我,認為自我可以擁有力量,能以創意的方式處理人生的各項任務。而《六祖壇經》提倡開發揮每個人的「智慧」,讓人變得融通乃至通萬有,到最後能夠把所有的東西打通的學問。這和「精神分析」以創意的治療方式來處理自己的人生有不謀而合之處。

第二個心理學理論:「阿德勒學派」

依「阿德勒」的觀點而言,人並非只決定於遺傳因子和環境,而是能夠理解、影響、與創造事件。他相信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我們擁有的能力。

阿德勒重視抉擇、責任、生命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這和《六祖壇經》中「無相頌」說的「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意思是日常多行有利人群的事,給與眾生最大的利益,成就佛道,並不是由於施錢,和阿德勒重視生命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有相同之處。

另外,阿德勒有二個論點是我個人十分認同的:

第一個論點:「生活方式」

指一個人在生活風格、生活計劃、生活動向、生活策略、以及生活藍圖……等等,透過生活方式,可以朝向生活的目標,過有意義的人生。
《六祖壇經》:「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這句話是說世人終日只求洪福,修得世上的福祿,不知直趨本性處下功夫,自性便被黑雲所罩,所修的有漏福德又如何保得住,進而了脫生死!這個部份可以引導「個案」朝有意義的人生方向努力,包括對自己、對世界。

第二個論點:「社會興趣」

此論點認為我們必須成熟面對五項任務:

1跟別人維持關係(友誼)。

2貢獻一己所能(工作)。

3維持親密關係(愛與家庭關係)。

4自處(自我接納)。

5發展精神層面的修養(包括:價值觀、意義、生活目標、以及我們和宇宙的關係)。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如果能引導個案:「不思善,不思惡」等,減少人與人間的對立和緊張,相信對個案和別人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及維持愛與親密關係有莫大關連,協助個案發展精神層面修養(包括:價值觀、意義、生活目標、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三個心理學理論:個人中心治療法

這個學派以人本主義為主,和東方講「慈悲」有相同意義,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義主要代言人,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他最大的熱情在於促進世界和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曾獲諾貝爾獎提名。

其主要論點是:

(1)一致:包括真誠與真實。

(2)無條件地正面積極與關懷:用宗教家的情懷去關懷,無私、愛、包容。

(3)認為「人」應該不斷實踐的人。

(4)樂於自我成長。

「個人中心治療法」目的在於幫助個人更為獨立與整合,它著重於「人」本身。羅傑斯認為,治療的目的不僅在解決問題,而是協助當事人成長。這和六祖開示眾生的意思一樣,不論是問惑、釋疑、了悟,經由六祖的開示,猶如神來之筆,化石成金的神奇解惑!後學覺得六祖也是心理學大師,他的禪機對「個案」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肆、預期成果與貢獻:

學習《六祖壇經》對後學在心性上有很大的啟發,尤其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能覺悟到「本」字,禪宗說的無所修為,不假外求。諸佛如此,眾生何嘗不是這樣!

六祖又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後學對「丈夫」此句特別有印象,「丈夫」即調御丈夫,指能勤修正道,且遇任何魔難永不退轉。不但可治療色身疾病,更能解救心理、靈性疾病!

《六祖壇經》讓後學信心大增,每次接案,會試著用《六祖壇經》的內容輔導個案,雖然有些生疏,但也跨越一大步,現在和個案互動過程中,有一種和個案的「自性」在對話的體悟!個案有時候有不歡喜的感覺,會覺得那不是他(她)的「自性」,只是他(她)的「自性」暫時被迷昧了!

未來仍將持續結合經典的智慧做心理諮商的最大精神支柱,並深具信心。

可以肯定的是《六祖法寶壇經》對心理諮商輔導之作用不僅是利他而已,對自我心理治療也有一定的成果,最大的收穫還是「自渡渡人」!

參 考 文 獻

一、林正欣(2008年03月)。心理諮商結合宗教心靈輔導之探討。2008.11.8檢視
http://blog.360quan.com/u/30c0ae/show/681634
二、孟穎集註(1986年11月)。先天解六祖壇經。台南:靝巨書局。
三、東方佛教學院(1969年10月)。六祖壇經注釋。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
四、陳如山等編著(2005年6月)。心理學與現代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五、許維素等著(1999年2月)。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六、張德聰等著(2006年8月)。青少年心理與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七、張欣戊等著(2004年8月修訂三版)。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八、葉重新(2000年8月)。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九、黃富順(1993年6月)。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十、劉焜輝等著(2001年2月)。成人問題與諮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十一、鄭清榮講述(2004年10月)。六祖法寶壇經解義。台中:光慧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Barbara W. Tilley著,鄭玄藏譯(1998年5月)。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十三、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1999年7月)。諮商與心理治安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