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說 ㈥

◎ 鄭清榮點傳師
(接上期)

十八界再展開,可為百法(請參考附表──五位百法表)。百法再展開即
《瑜伽師地論》的六百六十法,再展開則為萬法。所以五蘊即萬法,「五蘊皆
空」即「萬法歸一」、「一真一切真」的意思。
何謂「五蘊皆空」?眾生身由五蘊所組成,屬因緣生,緣生幻有,所以稱五
蘊幻身,是虛妄不實的,這是小乘對五蘊皆空的說法。但是《心經》是般若經,
如果把五蘊身當作虛妄不實,甚至把「空」解為「沒有」,那麼對「色空不二」
的義理又如何圓滿解釋呢?所以,大乘的說法:「空」不是都沒有了,而是五蘊
都是空性,五蘊都是真如本性。眾生就如同金礦,金礦可經由冶煉而成為純金。
為什麼它能煉成金?因為它有金的成份。如果沒有金的成份,隨便拿一般的礦來
冶煉,是無法煉出純金的。就像煮飯一樣,米沒了,卻拿沙來煮;即使煮得再
久,沙還是沙,永遠不會變成飯。為什麼?因為「因」不真,就成不了正果。所
以要煉金,一定要用金礦來冶煉,把雜質去掉之後,就是純金了。同樣的,眾生
經修煉就能成佛。眾生為什麼能成佛?因為本有佛性。但是,為什麼現在還是眾
生呢?因為還有妄想、執著。這些執著、妄想就像金礦裡面的雜質一樣。我們本
來就是佛,只不過現在迷昧了原本的佛性。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既有佛性,必能成佛。
但是也要「煉」,要降伏第六識的妄想及第七識的執著。金礦煉成純金以後,可
以拿來作錶鏈、眼鏡架、金戒指等等……;因為體是真金,用真金所做的一切東
西,也都是金。這就是古人所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也就是「一真一
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眾生修煉成佛,契入空性,正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盡虛空、
遍法界、無量無邊大的。我們的佛性在無量無邊大的真空中,有沒有一切相?當


基礎雜誌272期
18
醍∣醐∣法∣水




心 ⑻────────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遍行⑻───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⑻───欲、勝解、念、定、慧。
    ─善⑾────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
           不放逸、行捨、不害。
心所 ──煩惱⑻───貪、嗔、癡(無明)、慢、疑、惡見(不正見)。

位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
百   ─隨煩惱⒇─ 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
法         ─散亂。
─不定⑻───悔(惡作)、眠、尋、伺。
色⑾─────────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
心不相應行 ─ 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
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為⑻────────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


然有!這一切相是佛性所現的「妙有」。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然而,一旦開悟見性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凡所有相,皆是
實相」。難道是佛騙我們嗎?不是。那為什麼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呢?因為我們現在還是眾生、還在迷。迷的時候,就是不認「真」啊!修
道一定要認理歸真。但是,我們卻都認假為真,把外面的境界當作真實,苦苦追
求;追求名、追求利、追求財色……,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勸我們「凡所有相,皆
是虛妄。」如果我們只知道苦苦追求,到最後一定還是一場空。六祖也說「波波
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意即指:只為凡塵俗事奔波勞碌一生,到頭還是要懊悔
的。那麼難道我們就不要照顧事業了嗎?不是的!而是要不論做任何事業,都還
是不忘修道。
佛陀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告訴我們:絕不可執著,要往
內觀,不斷地觀;待有一天開悟見性了,因為已證得真性,再看一切相時,就能領
悟到一切相都是真性所幻化的;「性」既然是真,「相」當然也是真的。這時才恍
然大悟:「凡所有相,都是實相」、「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也就是《證
道歌》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五蘊皆空」,是指
明心見性以後,五蘊都是空性,五蘊都是真如本性;即「性相一如,體用合一」。



2011年8月 19
經 典篇 Sutra Field




附表


二 法 色 法 心 法
五 蘊  色(地、水、火、風) 受、想、行、識
六 入  眼、耳、鼻、舌、身 意
眼、耳、鼻、舌、身       意
十二處  
     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十八處  眼、耳、鼻、舌、身識  意根、眼識、耳識、鼻識
     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舌識、身識、意識


從最右邊的「二法」,一直到「十八界」,請問二法有沒有比較少,十八界
有沒有比較多?沒有,其實都一樣多;只不過是歸納跟展開的不同,因為一切法
歸納起來是二法,展開來是十八界。所以六祖對印宗法師說:「蘊之與界,凡夫
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蘊」指五蘊,「界」是
十八界。「凡夫見二」,是指凡夫以為五蘊與十八界不同;「智者了達,其性無
二」,也就是說五蘊的性和十八界的性都是一樣的。《楞嚴經》說:「五蘊本如
來藏,妙真如性」,所以五蘊的性,是空性,是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所以明
心見性的時候,五蘊都是真如本性,都是佛性、空性;也就是說明心見性時,六
根、六塵、六識都是佛性;正如永嘉大師所講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
法身」的意思。十八界的性也是真如本性,所以「蘊之與界」是無二無別的。
佛家有一部論叫做《百法明門論》,百法是把十八界再展開。那麼百法是從
哪裡來的?是從《瑜伽師地論》的六百六十個法歸納來的;因為觀世音菩薩覺得
太多了,把它歸納成百法。這六百六十個法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彌勒菩薩將宇宙
萬象(萬法)歸納而來。萬法歸納成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再歸納成十八
界、十二入、五蘊、二法。所以「二法」與「萬法」無二無別。
(續下期)




基礎雜誌272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