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篇
近思錄講義─第四十九條
◎徐鳶

        伊川曰:「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今之學者,卻只做一場話說,務高而已。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今之學者往往以游、夏為小,不足學,然游、夏一言一事,卻總是實,後之學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卻只在此。」

  程頤先生在本條中指出,認為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即先難而後獲,積漸而為雄也。而今之學者,卻只做一場話說,志在務高而已,其言下之意,似乎有務外而遺真,並未進入道學之真實情況,殊為惋惜。

  在此,所謂之「優柔厭飫」是句成語,其大意指出,是對為學之道,已然體會理解,瞭然於胸,久而必有所得之意,此即所謂有先後次序,由淺而深,由近而遠也,循序而漸進。

  而後,伊川先生復舉先賢杜元凱之名言:「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其中江海之浸,是比喻吾人正處身於當前這一五光十色之大社會中,猶之一個大熔爐,而膏澤之潤,「膏」是脂膏,在此指貨物與錢財,「澤」是指利益,合而言之,叫做利益輸送。渙然冰釋,是示意吾人應不為所動而一介不苟也;怡然,是快樂和順的樣子。而理順,是要求自我必依乎義理以為準則,而後謂之學有所得也。

  其次,談到有關學的說法,其在後天,是入世之學,如各種技術手藝之類的熟習,例如:木工、泥工、鐵工、打字、駕駛,乃至於書法、繪畫、拳擊等。俗語說家有千金,不如一藝在身,所學無非在知識、見聞、經驗上下功夫,務求其精益求精,以達學以致用,以及所謂豊富人生之目的而已。

  記得,吾鄉人老一輩的看法和想法,主張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讀書做學問何用,所以就省了,不必讀書,而成為典型的文盲,目不識丁,實可悲嘆。

  其次,吾國清代以前,為功名、富貴而研讀的卻大有人在,於是有所謂頭懸樑,錐刺股,而是志在為功名利祿之前途而讀書的,以達揚名聲,顯父母,光前裕後而已。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在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知雞犬放則知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此則是純為修身而學的。

  此外,易經之損卦●兌下艮上,卦之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懲,是警戒,又責罰之義。窒,是息滅,慾,是私慾心。

  談到今之學者,往往以游夏為小,不足學。其實子游與子夏,都是孔門弟子中數一數二之高材生,實足以為學者之模範,尤其一言一事,卻總是實,其對灑掃應對,是禮之本。禮記:

一、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恆言不稱老,是孝也。

二、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此悌之道也。

三、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此禮也。

四、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是智也。此即游、夏一言一事,卻總是實,是足以為後之學者之楷模也,豈可不足學哉。

註:飫,音淤。